退休教师编写102盒家庭档案 子女孙辈成长学习经历尽在其中
本报记者周惠娇
通讯员张静
济宁市任城区喻屯镇郑庄村76岁的老人郑副,利用工作之余亲手编写了102盒家庭档案,全部摞起来,有6米多高。这不仅是他自己人生的一个见证,更是改革开放40年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郑副是济宁市任城区喻屯镇郑庄村的一名退休教师,自1966年参加工作以来,除了教书,他还是新闻单位的特约记者。工作中因存放资料较多,他便有了整理的习惯。不管生活中看到的好对联、好文章,还是自己在媒体发表的文章,他都会摘抄或者从报纸上剪下来订成小册子。他还有收藏的习惯,往来书信、照片、各种费用票据、荣誉证书等基本都保留着。
“一开始,我都是用报纸将资料和照片包起来,然后写个纸条进行分类,当时脑子里没有‘家庭档案’的概念。”2008年,郑副偶然从报纸上看到一篇关于建立家庭档案的文章,“我很受启发,并有了整理自己家庭档案的想法。”郑副说,自己的想法得到任城区档案局的支持,并提供了100多个档案盒,帮他一起进行分类整理。
在档案整理过程中,郑副按照收集来的资料性质,分为十大类,主要包括荣誉证书、教育教学、宣传报道、社会服务、经济建设、卫生保健、书信往来、图片音响、剪纸剪报、家庭成员等,102盒,共计3600余件。
郑副家中共有两处院子,一处他和老伴住,另外一处就专门用来储存家庭档案。看着两个木橱子里整整齐齐排列的档案盒,郑副抿嘴一笑,“现在回头想想,如果没有这么多积累的资料,家庭档案也建不起来。”他说,今后会一直将家庭档案整理下去,不仅是自己人生的一个念想,更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记忆”。
在郑副整理的家庭档案中,有大量资料是关于子女及孙辈成长、学习的记录。有了家庭档案,可以随时查阅家人的成长史和过去学习、工作的老照片。“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一个档案盒,从出生证到结婚证,见证了他们的一步步成长。”郑副说,“通过这些回忆可以让孩子们珍惜当前生活的来之不易,这也是留给子孙后辈的‘传家宝’。”
新闻推荐
日前,济宁高新区黄屯街道组织街道国土、司法、派出所、妇联、综合执法、志愿者等共同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工作人...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