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向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迈进 济宁学院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的战略之选(下)
本报记者火青实习记者王小雅通讯员李树亮关磊
从师范专科升格为本科院校十余年来,济宁学院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从0到45个本科专业的突破,成为专业齐全、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院校,济宁学院始终坚持教学中心地位,牢固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保障。
围绕“335”战略,实施“3373”工程
“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国际化”的方针提出后,济宁学院的学校定位更加准确,工作思路也更加明晰。贯彻落实指导思想离不开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将政策方针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实现学校的腾飞蜕变。全校师生戮力同心,秉承“博学笃志、择善敦行”的校训,以“至诚至朴、求是求新”的校风、“诲人不倦、敦品励学”的教风和“学而不厌、切问近思”的学风,为学校的转型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
围绕“朝什么方向发展,怎么发展”这一重大课题,并结合“创新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的要求,学校制定了“335”发展战略:第一个“3”即2015-2017年,着力加强内涵建设,办学指导思想更加明确,本科意识牢固树立,现代大学制度基本形成,办学条件基本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办学特色初步凸显,服务地方能力明显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公认,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第二个“3”即2018-2020年,全面完成“十三五”发展目标,学科专业结构得到优化,现代大学制度得到完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显著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得到增强,达到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标准;“5”即2021-2015年,全面完成“十四五”发展目标,学校转型发展、科学发展成效显著,办学的地方性特色鲜明,实现办学层次提升。
要实现这个目标,工作中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到实处。2014年,济宁学院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他们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的是如何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如何办出特色,如何加快向强校、名校之列迈进。“335”战略明确了未来11年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发展任务,紧紧围绕“335”战略,学校又提出了在近三年大力实施“3373”工程,从具体工作措施落实上,促进学校内涵建设。
“3373”工程即第一个“3”是工程应遵循的三项基本原则:保重点、保安全、保民生;第二个“3”是工程要强化的三项工作保障:更新理念、改良创新、真抓实干;“7”是工程要强化的三项工作体系:教学工作体系、科研工作体系、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体系、学生工作体系、联合办学工作体系、校园管理工作体系、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体系;最后一个“3”是工程要实现的三项突破:人才引进与培养、专业改造与学科培育、管理的精细化。为推进七个工作体系建设,出台、实施了7个三年行动计划。
“335”战略的确立和“3373”工程的推进,使学校发展驶入加快发展的快车道。
教学就业比翼飞,发展进入快车道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始终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济宁学院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2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2205人。在课程设置方面,济宁学院拥有本科专业45个,专科招生专业23个。本科专业涉及经济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8个学科门类,其中2017年新增专业网络与新媒体、应用统计学和测绘工程专业;2018年设立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和电子商务及法律专业,都属于当今社会新兴的热门专业,学院设立以上专业,不仅是对自身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就业创业也有极大的积极作用,更是为服务当地新兴产业提供了人才输出。
学校优化科研工作管理机制、树立精品意识、聚焦重点方向、深化内涵建设、增强创新能力、彰显特色优势,在学科建设、科研成果、学术交流、服务地方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十二五”以来,学校建有“十二五”省高校重点学科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十三五”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平台2个,省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三星级科普教育基地1个,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2个,省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培育计划1项。规划了智能制造研究院、安全工程技术中心、文化艺术与产业中心、3D打印技术中心等八大学科平台,成立了科研型示范团队和技术应用型示范团队。学校建有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目前有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2人。近年来,共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3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79项、市厅级科研项目330项,实现了国家级科研立项从无到有的飞跃,在立项数量和经费上不断实现突破。近三年,该校自然指数排名均位居全国高校排行榜前200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与地方政府、大型企业、科研院所进行科技合作与交流,服务地方取得实质进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优秀人才的培养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深刻过程,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则为莘莘学子的蜕变奠定了基础。三年行动计划以来,该校积极寻求与国(境)外优质高校的交流和合作,先后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所大学缔结了友好关系并签署了合作协议,如美国密苏里大学。同时,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生国际交流学习项目,迄今已有126名学生参加了境外交换、交流、留学、游学、实习等。不仅要“走出去”,更要“引进来”,我校留学生教育稳步发展,2014年至今已招收60余名留学生,留学生生源地也由非洲国家扩展到日本、韩国、泰国、巴基斯坦、俄罗斯等国家。
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要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平台,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在课程设置中,应用型的特征也充分体现着“以能力为本”的原则,根据就业目标和从事岗位的需要,学校构建了融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资源建设,进一步开发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类通识教育公选课程,建成了通识教育公选课课程群。学分制改革于2017年在全日制本科、专科各专业全面推开。主要内容是实行弹性学制、推行双学位与辅修第二专业教育、实施大类招生分方向培养改革、实行适应学分制要求的学生学业导师制、建立适应学分制要求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等。学分制改革是学校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培养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将起到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专业建设是教学的龙头和核心工作,专业升级改造是学校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满足“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定位,为符合地方产业需求和学校专业群建设的规划,要树立共建合作意识,积极争取地方、企业、行业的支持。因此,学校另一重大举措是产学研合作育人工作。2014年,在济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目前已有7个系29个专业的2731名本专科学生入驻培养基地。学校先后与中兴、英谷、骏文等公司企业在15个本专科专业基础上共建了软件外包、云计算与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智能制造与工业信息化、跨境电子商务等27个专业方向。合作专业与普通专业录取批次不同,企业全程参与教学工作,行业企业配合学校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增强了学生的企业实战能力。
学生的就业工作始终是重中之重,完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就业服务质量是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基本保障。学校一是搭建精准供需信息对接平台,通过就业意愿调查等方式全面了解毕业生就业意愿,建立毕业生求职意愿信息数据库,对接国家、省、市大学生就业招聘服务平台,建立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信息数据库。二是提高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力度,针对毕业生不同特点和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送政策、送指导、送信息,网上就业服务实现“全天候、多功能、广覆盖、精准化”;校园招聘始终发挥着主体作用,也是最方便学生接触就业信息的渠道。学校主动组织企业进校园招聘,为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牵线搭桥。持续开展周四专场、大型招聘、分类招聘等各类招聘活动。近三年,共举办大型招聘会7场,专场招聘会315场,累计提供就业岗位超过3.85万个。仅靠校园招聘促进学生就业是不够的,济宁学院着力于强化平台建设,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学校结合国家、省、市“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多措并举引导毕业生到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领域就业创业,畅通了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渠道。
就业不是唯一出路,目前,在党和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背景下,济宁学院建立了两大课堂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成果的共享和转化机制,构建以课程教学为主导,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为辅助,依托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论坛等活动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化创新创业平台,并针对大众化教育中涌现出的有创新创业意向学生进行培训,开展精英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济宁学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然都是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积极推进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打造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秉承着“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开创大学生就业创业新局面”的中心思想,将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当作民生工程对待,当作“生命线工程”来对待,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近三年,总体就业率分别为97.77%,97.97%,97.39%,均保持在较高水平,跨入2017年度山东最具就业竞争力本科院校行列。
毕业季付洪晓摄
济宁学院学生在韩国明知大学交流学习
新闻推荐
经查,济宁市人和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等58家企业(以下简称:当事人,名单见附件)连续两个年度未依法报送年度报告且未进行纳税申报,经...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