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解演员青黄不接难题,首次登台即斩获大奖 小小戏曲班 传承地方戏

大众日报 2018-12-04 10:02 大字

□本报记者王德琬吕光社

本报通讯员张美荣

11月15日,记者见到了一群穿着统一练功服,依着老师的指令练习戏曲基本功的少年。他们是兖州区山东梆子剧团5年制戏曲班的小演员,在乐队老师敲打吹拉的伴奏下,一招一式有模有样,尽管衣衫单薄而且演艺厅里温度不高,但孩子们的额头上仍然沁出涔涔汗水。

“2016年9月成立戏曲班,现有学生33名,包括戏曲演员和戏曲伴奏,最小的13岁,最大的17岁。”兖州区山东梆子剧团团长陈华生告诉记者,就是这个成立刚满两年的戏曲班,在8月份举办的“山东省首届青少年山东梆子”大赛剧目汇报演出中获得两个一等奖、三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的骄人成绩,平时还参与着当地的戏曲春晚、戏曲进校园、文化惠民等公益性演出。

戏曲班的小演员们不仅给兖州戏曲界带来了荣誉,还解了戏曲传承的燃眉之急。陈华生说,2014年,他就任团长一职,那时演员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期,“主要演员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没有青年演员,再过几年,极可能出现无人能登台的局面。拍一部戏,台上翻跟头的演员要四处去借。”根据剧团发展实际,陈华生和同事们反复研究决定,联合济宁市工业技师学院启动戏曲人才培养招生,学费全免。

没过多久,一条有关戏曲招生的简章在山东文艺界人士的微信朋友圈热传。“自己培养一批人才,不但可以供团里使用,还能方便周边县区的院团。”陈华生说,戏曲人才断层是当代剧团的共性问题,加上收入待遇等因素,有的剧团前些年因人才问题难以为继,纷纷解散,但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很多院团都在恢复,周边县市区的兄弟院团还找到陈华生“要学生”。

“我们招收戏曲班培养年轻演员不仅是为了自身发展,更是为了山东梆子艺术的传承。”陈华生说,以老带新是地方戏的传统,而剧团的老演员们为了戏曲后继有人,付出的艰辛并非常人所了解。王恩春退休前是剧团团长,后被返聘回团队带学生,没有节假日,亲自制订训练计划,天天盯着孩子们练基本功。“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有个性,男孩子调皮,不听指挥、不下功夫、不走心的情况经常发生,有时候恨铁不成钢操碎了心。”王恩春告诉记者。业务团长徐建为学生示范空翻造成跟腱断裂,不能走动,只能卧床修养,他妻子陈圆圆同为剧团职工,既是演员又是老师,几乎每天都有教学和演出任务,为了照顾徐建,陈圆圆和徐建吃住在剧团,年幼的孩子只能托付给家中老人。

“看着舞台上的演员穿着光鲜亮丽,但台下的辛苦鲜有人知。演员们都很敬业,我粗略算过,我们每年要承担近500场的公益性演出任务,很多时候一天要演两场戏,但演员们都以戏曲艺术的传承为己任,无论是教学,还是演出,都非常认真。”陈华生由衷地说,山东梆子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群众喜爱,而剧团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尤其是人才吸引政策的倾斜,只有留得下人,才能传承好戏曲。

新闻推荐

任城实验小学 家校携手 托起明天的太阳

家校携手托起明天的太阳本报济宁讯(通讯员李翠霞王兆勤)为了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学校、了解老师、了解孩子,有效地搭起学校与...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