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张晓静: 巧计讲国学

大众日报 2018-11-20 09:46 大字

□记者吕光社报道张晓静带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马文青吕光社闫琼予

11月15日上午,第二节课的下课铃声刚一敲响,济宁市任城区南池小学四年级二班的学生们就争先恐后地涌进语文老师张晓静的办公室,围在她的办公桌前,有的向张老师借书,有的排队给她背诵诗词古文,这一幕自南池小学开展语文课程实验改革以来,每天都在张晓静的办公室里上演。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要求小学五年掌握,学生们只用一年时间就会背;二年级学生们就用吟诵的方式学会了《蒹葭》和《鹿鸣》;到了三年级,全体学生都熟背《扁鹊见蔡桓公》和《夸父逐日》的原文,有的孩子已开始阅读《古文观止》《黄帝内经》等中国传统文化作品。

这些在常人看来属于“超纲”的内容,正是张老师用她“不安分”的教学理念,“搞事情”的教学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进孩子的心田,让文化在小小少年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老师,电视上的九尾狐和青丘古国《山海经》里面都有啊!”一个孩子捧着一本《山海经》告诉张老师他的发现。

这本涉及神话、山川、民族、物产等内容的中国古代志怪典籍,成为了孩子们心中的宝藏,一本探索兴趣之书。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一个个神话故事激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古时候私塾先生教学生就是要先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现在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时候很多人也选择这种教学方式。但是对现在的孩子来说,能够吸引注意力的东西太多了,单纯的背诵就会让孩子觉得很枯燥,即使一时强迫孩子背会了,很快也会忘记。”张晓静对学生们学习传统文化的情况深有体会,“兴趣,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沿着这个思路,张老师在教授一年级的孩子时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手段,比如小组竞赛制,每天率先整组会背的四人小组,每人会得到书签一枚,集齐三枚书签即可兑换相应的奖品;鼓励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超前背诵,用即时反馈的方式增加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二年级的时候受到央视诗词大会的启发,在班里举办首届古诗词大会;而到了三年级的时候,面对一些古代故事,她带领学生追根溯源,收集整理了对应的古文原文,让孩子们主动背诵。

正是深入了解到孩子们年纪小、好奇心重等特点,张晓静顺势而为,将文化学习穿插到学生生活中去,把学习变成一场快乐的游戏,不给学生增加一点负担。

谈起传统文化教学,张晓静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要跳出国学学国学,要对国学有个清醒客观的认识,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孩子既能够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在编写校本教材的时候,学校的老师们都非常谨慎,每一课的内容都反复讨论斟酌,保证学生们真正接受到传统文化的精粹。”

新闻推荐

济宁西二环京杭运河大桥全幅合龙

□记者王浩奇报道本报济宁讯11月13日,济宁西二环京杭运河大桥全幅合龙,主体工程提前完工,向西二环全线年底前...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