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化肥厂洗澡堂 有任京杭
化肥厂曾经是我们那儿一个地标性的区域,就在济宁市区通往南边几个乡镇的一条交通要道上。从任城路和车站西路的交叉路口向南,跨过火车道,走不多远就是化肥厂,距离市区也就两公里的样子。那时附近乡村里的人,进城都要经过那里;而且,整天刺啦啦喷出来的白汽,成片的厂区楼房、职工宿舍和路边小吃摊缭绕诱人的香气,路边菜市场拥挤喧嚣的人群,在我们看来,化肥厂俨然就是繁华的代名词。
小时候每次随着大人进城,都要路过繁华的化肥厂,屡屡不自觉地投出多少焦渴的目光,也算是进城前的一次预热。依稀记得第一次去洗澡堂大约六七岁,1978年左右,那时刚刚上小学一年级,去的就是化肥厂洗澡堂。
洗澡堂原是厂子职工用的,冬天也对外开放。我们生长在运河边的小孩子,一年中很多时间都会泡在河水中,从春末到初秋,但整个冬天几乎都洗不上一次澡,直到能自己走几里地到化肥厂。
冬季的某一天,多是快要过年了,从母亲手里接过两角钱,四五个小伙伴一起,提着毛巾肥皂,呼啦啦出来村子,向东上了河堤,乘摆渡过河,沿田间小路,穿过两个村庄,路过一段柏油马路,向北不远就是化肥厂。老远就能看见,高耸的烟囱总是冒着滚滚白烟,像开闸的洪水一样,与厂房里喷出来的烟雾纠缠在一起,好像化肥厂就建在一团烟云之中。
票价已经忘记了,大概一两角,不算太贵。买票后进去,挑开厚重的门帘,就是成排的连椅,湿漉漉的,脱下的衣服团成一团,就堆在连椅上。地上湿滑,难得能找到两只对上左右脚的拖鞋,就瑟索着蹦跳到里面雾气蒸腾的澡堂。
澡堂有两方堂子,小一些的水温高些,我们不敢下去,有时候也坐在滑溜溜的堂沿试探着把脚伸下去,刚一触及水面就赶紧收回来,像一只点水的蜻蜓旋即飞离。不由诧异那些钻进水中只露出头来的人,竟然都是各种舒坦享受的表情,或聚在一起边搓边聊,或躺在一个角落闭目养神。
大些的堂子能容上百人,小孩子都在里面,叽叽喳喳,像是在灰土中梳洗羽毛的一群麻雀。澡堂顶上几扇木窗,向外流水般不停地排出烟雾。几根柱子均匀地立在澡堂的中轴线上,格局空间显得高大开阔,回音也重,伴随着房顶滴答下来的水珠,各种声音错杂在一起。
我们喜欢这各种声音混杂的氛围,哪里还顾得上来时母亲 “好好洗洗”“使劲儿搓搓”的反复叮嘱,净是在堂子里嬉戏打闹,什么都是新鲜好玩的。浸润身躯的水温最初是热的,慢慢就变得合适了;房顶滴下来的水珠,调皮地落在头顶、脸上、肩膀上,是沁人的凉;身边的人或坐或卧或浮在水面或沉在水底,或拿条毛巾一次次往身上撩水,都沉浸在雾气腾腾中,就像电视画面上的瑶池仙宫。
有时也会记起大人的话,在身上胡乱搓揉一遍,或者两个人轮流着搓洗。直到肚子饿了,或者有个人不耐烦了,一声招呼,纷纷跃出水面,踮着脚尖到外面的换衣间,依然在瑟瑟中胡乱抹擦一下身子,就赶紧穿衣,有时衣服被滴答的水珠打湿一片。
喜欢去洗澡堂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路过的一个村庄有一间商店,我们那儿叫作“合了(作)社”,那里有一种好吃的“圆枣子”,玻璃球大小,皱皱巴巴的,黑黑的,很甜。出来澡堂有时在附近转悠会儿,感受与村里不一样的嘈杂和喧哗,有时直接原路返回,走一段柏油马路,不久就西拐,走进一个村庄,径直到了那个“合了社”。一位下巴蓄了一簇胡须的老人,总是裹着棉袄坐在水泥板柜台的后面,看我们几个人进来,也不搭话,就回身拿出几包“圆枣子”,一包5分。每人把硬币放在柜台上,就拿起一包迫不及待地打开纸袋。
就这样边走边吃,还没到河堤呢,就吃完了,而且每个人吃下去的速度大体一致,根本就不给你惦记的机会。
上中学的地方,不远处有一家公共浴池,规模不大,设施齐全,更加亮堂。从那,就再没有去过化肥厂洗澡堂。
不久,村里也有了洗澡堂,问儿时伙伴们,他们也记不清具体是什么时候,大致推算,应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澡堂子的是我的小学同学,把自家的四间瓦房腾出来两间,隔出锅炉房的地儿,其他都砌成澡堂子,分成男女两个浴室,中间是一堵瓷砖粉饰的墙。天一凉,就点火营业,直到天暖了才熄火,休息大半年的时间。澡堂子离我家不远,有时周末回家也去洗个澡轻松一下。
在澡堂门口收钱的是那同学的父亲,有时是他的妻子,五毛钱,后来涨到六毛、八毛、一元……好像是隔上一段时间就涨一次。去洗澡的不光是本村的,还有邻近几个村庄的,大都认识,混在一个堂子里大声说话,插科打诨。两个澡堂隔音不好,这边说什么那边也能模糊地听到,两边的笑声叫声骂声混杂在一起,整个澡堂里到处反射着嗡嗡的回声。
不觉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不知谁家房顶上出现第一架太阳能热水器,在阳光下闪耀着熠熠的光。于是,像初春争相绽放的一朵朵鲜花,村子里的房顶上,太阳能热水器一台台地多了起来。各种颜色的铁架上,排着一根根粗粗的玻璃管,一根水管连接着越来越讲究和整洁的浴室。洗澡,再也不用去公共浴池了。
天冷了,我在济南的冬天里,不由想起了当年的化肥厂洗澡堂,想起关于家乡和洗澡的变迁。望着老家的方向,感慨良多。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唐修岳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市民感受最深的,当是社区发生的变化:老旧小区在社区协调、部门共同整治之下,变成...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