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的口粮
张瑞祥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九州大地上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想想当年城镇的购粮本和乡村老百姓的饮食,再看看如今的吃喝状况,真是一种关涉千家万户的历史见证。
曾几何时,城市户口的居民买粮食要购粮本。父母每月开了工资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去西火巷粮店把粮食买回来,其他的开支项目都得往后排。每人每月27斤细粮,2斤粗粮。粗粮的供应是可以选择的,有大米、小米或地瓜干,对于从小在军营里习惯了吃米饭的孩子来说,回到地方能吃上碗大米饭是件很幸福的事。可惜,每人只有2斤,一家7口人合在一起,14斤大米一个月当中除去亲戚邻人生孩子坐月子要送的“珠米”之外,剩下的也吃不了几顿米饭了。所以,粮食尤其是大米显得尤为珍贵,每次吃饭都会把碗里的米吃得一粒不剩,以至于养成了一生的习惯甚至是家风,凡是盛到碗里的饭一定吃完,绝不浪费。
在父亲没有转业回来以前,我们一直跟着外公姥姥生活。那时候不只是一家困难,整个社会的人都缺吃少穿,为了填饱肚子很多人家把细粮换成粗粮,把粗粮制成“瓜菜代”。那时,我们借以栖身的家在兖州豆腐加工厂后门池塘边,姥姥经常买豆腐渣和着青菜炒了吃,一边盛饭还一边做孩子们的思想工作,一遍一遍地念叨着:“小豆腐炒三遍,给肉都不换”。这东西吃一次两次还挺好,经常吃就觉得有种难以忍受的怪味。现在思想起来十分自责,别人怎么能吃得下去,自己为何如此娇惯?
生活在有粮油副食供给的城里尽管物资乏馈,但还是幸运的,去农村走亲戚看到的更是一种赤贫的窘境。寒冬腊月,就一条被子过冬,床上竟然睡的是冰凉的光席!用瓦罐到大队牛屋装上一些豆秸的余烬,塞进被窝里取暖,是给留宿家中的客人最好的礼遇。我们带去的有厚厚膘油的肥肉,还没下锅就被亲戚家的孩子一把抓起捂进嘴里,大人们立刻喝止,他却喊着一路“香”字扭头跑开了。切下的大肉片被盖在白菜或粉皮的上面,所有的人都从肉底下夹菜,但没有人去动那支撑家庭“面子”的肉。最后,菜吃完了,而肉又被涮涮凉了起来,以备下次待客时再用。北方有“三祭灶,四扫屋,五蒸馍馍,六杀猪”的习俗。杀猪是一种奢望,但每到腊月二十五,家家户户都倾其所有,蒸好多馒头、花卷、枣糕、豆包等之类的年货。这是一年到头难得一见的盛况,孩子们在那天可以放开肚皮装。然后全家计划着慢慢吃,有的人家甚至搁到了二月初二才吃完。遇到暖春季节,那些过年的干粮长了醭,用大锅馏了一遍又一遍也舍不得扔。
粮食是宝贵的 ,民以食为天啊!那时候,别说没钱,就是有钱也没地方买去。土地是集体的,粮食颗粒归仓,买粮统一凭票供应。那时候的人肚子里越是没有油水,就越能吃。记得我高中毕业后下乡插队到兖州城关林场,每月35斤粮票,对于每天吃4斤馒头的我根本不够。三条馒头就是一斤半,从食堂打饭回宿舍的路上一条馒头就下去了,回到宿舍一阵狼吞,像二师兄吃人参果一样,两条馒头、两勺菜、一大缸子糊涂转眼就没有了。早上一斤,中午一斤半,晚上一斤半舍不得吃完,留下半条馒头怕晚上饿再垫垫,很难想象那时如此瘦弱的我怎能吃下那么多饭?
在林场插队还好,吃的是食堂,饭票不够了还可以回城去家里背粮。可那些农村里的种粮人有时辛苦一年,交了公粮、算完工分,分得的口粮居然还填不饱肚子。有许多离家上学的农村学子,一周回家一次,背到学校的煎饼要计算着吃,前面多吃一个,到周末就要挨饿。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若不是有下乡插队和农民兄弟一起锄地浇田,一起收割打麦的经历,是不会真正体会到李绅《悯农》的诗意,不会理解《卖炭翁》“晓驾碳车碾冰辙”的艰辛,不会体会《观刈麦》中种粮人“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无奈,更不会如此真切地感受到每一颗粮食的珍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土地承包,分产到户,家家都分到了属于自己的责任田,乡亲们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伺弄着庄稼,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国家取消了粮食和农副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开放了市场,各种物质丰富了起来,乡亲们的生活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特别是国家对黄淮海地区农业生产的持续投入和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让农业生产更是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兖州建成了国家级商品粮基地,30万亩耕地实现了“吨良田”、“双千田”,成为江北第二个“吨粮县”,农民种地已实现了机械化和信息化。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和订单农业的推广使农民群众不仅装满了粮袋子而且还鼓起了钱袋子,再也没有人因吃不饱或吃不好而发愁了!
然而,生活无忧无虑的人们似乎忘记了粮食的珍贵。当在无数个酒店宾馆的宴席上,看到整鸡整鱼,整个的馒头就被扔进泔水桶时,着实让人痛惜。暴殄天物、浪费食物的行为,令人发指!我第一次去韩国时,认识了一位华裔导游孙先生。在相处的几天的时间里,几乎没有见他吃过饭,细问之下才知道,孙先生吃的都是咱们华人旅游团团友丢弃在桌子上剩余的食物。他说:“人啊,要惜福;不懂得惜福,你的后代就无福可享了!”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一转眼当年在知青组下乡知青中年龄最小的我也快到了退休的年龄,三十年的记者生涯使我看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沧桑巨变,看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嘉禾绿野争吐穗,新杨碧空竟飞花”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当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丰衣足食的今天,手里端着的碗里吃着中国农民自己生产的粮食,心里感到特安稳特满足的时候,你是否会饮水思源,心生悯农、惜农、护农和爱农的情愫呢?
新闻推荐
目前,位于太白湖新区的济宁市文化中心各项施工进展顺利。作为未来济宁市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重要惠民工程,该项目把多方面文...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