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本报记者 赵星灿 从单一走向多元的图书馆

济南日报 2018-10-19 08:48 大字

本报记者赵星灿

从单一走向多元的图书馆

从一天门的老平房,到红星中路的楼房,再到常青路,济宁市图书馆经历了哪些鲜为人知的变迁?老年读者甚至还记得,早年的那间阅览室……

2018年10月12日,济宁市图书馆馆长马伟,向《文化周末》记者讲述济宁市图书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时原馆旧址位于一天门,馆舍面积307平方米。中间是借书柜台,左右两侧各一排书架,书架上的书竖直摆放着,书脊面向读者,有一指宽的空隙,由管理员拿到柜台上登记,书的封底有一张卡片,作为借书的凭据。虽说是市级图书馆,因条件限制,当时藏书不足4万册,工作人员7人,借阅室及阅览室数量较少,阅览坐席仅20个。除了外借室书架上的书,外借室两侧还排列着一个个抽屉柜,抽屉里是按类排列的小卡片,通过一根铁条串起,上面记录着分类号、书名、作者、出版社、页数等资料。读者如对哪张小卡片上的书感兴趣,就抄在索书条交给管理员,管理员再根据索书条到书库里去找书。

得益于改革开放,1980年由省、地、市三级政府拨款,在红星中路新建馆舍,面积1540余平方米,1982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工作人员达到了23人,藏书8万余册,阅览坐席220个,读者队伍也从1982年前的1600余人发展到8000余人。1995年,位于常青路的新馆正式动工兴建,并于1997年10月对外开放。济宁市图书馆面积9670余平方米,设计藏书能力100万册。共开设3个外借部门,5个阅览室及12个对外服务窗口,实行全部开架借阅和微机管理。

新馆延长了开放时间,改变了机关式的作息时间,双休日、节假日照常开放,由每周48小时改为70多小时。放宽了办证条件,改变了读者办证的繁琐手续,仅凭个人身份证就可以随时到馆办理借书证,更加方便了读者,同时开展了电话续借服务,使阅读更为方便。到1997年,济宁市图书馆在驻济部队、监狱、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和乡镇文化站等处设立了十余个济宁市图书馆分馆,传统借阅服务焕发出新的活力。

2006年,投入150万元,在市图书馆建成了包括中控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报告厅等在内的共享工程济宁支中心;其中,电子阅览室面积160平方米,配有阅览机器40台,免费向市民开放,每周开放时间60余小时,年服务1.2万人次。

济宁市图书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信息智能终端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对数字化服务进行了创新和拓展,在2009年开通了全省首家网络图书馆的基础上,于2015年主持建设了全省首家电视图书馆。为图书馆打造7×24小时的数字服务平台,使得馆藏的电子图书、视频资源以及馆情动态、社会活动等能实时的面向全市140万户家庭发布,将图书馆的功能发挥到了最大化,打通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最后一公里’,使读者利用图书馆多了一种渠道,是济宁市图书馆重要创新型举措。

2015年7月,引进了当前最先进的RFID高频自助借还书系统,所有馆藏均实现RFID智能借还,建成了济宁首家24小时自助图书馆。简化了借阅、归还图书的流程,图书借阅更加方便和富有人性化,实现了全馆对外借阅的自动化全面覆盖。2017年,又与超星公司合作建成了济宁市移动图书馆服务平台,方便用户在手机、Pad等移动设备上自助完成个人借阅查询、馆藏查询、图书馆最新资讯浏览,同时有丰富的电子图书和电子报刊以及中外文献元数据供用户自由选择。

2015年,因人口数量、经济发展及服务需求增大等方面的因素,经批准,结合《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要求,济宁市图书馆新馆进入筹建阶段。2018年底,近3万平方米的图书馆即将落成,2019年正式对外开放。”

新闻推荐

锲而不舍抓好创城各项任务落实

本报济宁10月18日讯(记者孙逊)今天下午,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辉到所包保的网格督导检查创城工作。张辉走进牌坊街社区,实地...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