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注爱心温情服务 万千患者如沐春风
本报济宁讯(通讯员张勇董雅宁)“一年多过去了,至今,每当想起她的微笑她的美丽,心里满满的都是感激和温暖。”——这是今年《健康报》为庆祝首届中国医师节面向全国开展“我与医生的故事”征文,一位患者家属的回忆文章,文中的那个她,就是济医附院内三科的青年医生张肖。在她身上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真诚和亲切,始终脸上挂着微笑,让病人如沐春风,感觉病痛都消减了几分。
在工作中,张肖急患者之所急、忧患者之所忧、想患者之所想,对待每一位患者都能做到认真检查、详细解答、积极施诊。张肖所在科室收治的大多为肿瘤病人,他们住院后往往都有一定的恐惧和焦虑心理,内心敏感而脆弱,在为患者看病时,张肖常用“拉家常”的方式进行交流,面带微笑向病人家属解释日常照顾需要注意的问题,一下子就让患者和家属对她产生了信任和好感,也减轻了患者对化疗放疗的恐惧感。
每当遭遇患者家属的不理解,张肖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做好疏解工作,充分站在病人及家属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多疾病在医治过程中不会立即见效,症状未必马上减轻,由于焦虑着急,患者家属沟通交流时语气比较生硬,张肖都是耐心解释,不管工作多忙多累,她都坚持每天下班前详细检查每位患者,掌握他们的病情变化,努力让患者放心、让家属安心。
张肖日常的工作十分繁重,但她却像个超人一般,总是能及时且圆满地完成工作,在科室男同事们的眼中,她就是个“女汉子”,大家伙都对她佩服不已,在科室中获得了同事们毫不吝啬的赞许。因为工作的原因,张肖对于孩子和家庭的陪伴少了许多。有一次,张肖的父亲因消化道大出血住进医院重症监护室,发病的当天,张肖在医院值夜班,不能陪护父亲看病。以前的时候,家人对她的工作也有所埋怨,总觉得她没有时间回家,没有时间陪老人孩子。张肖的父亲在住院期间得到监护室和消化科医护人员的精心医治,转危为安并康复出院,从那之后,家人对张肖的工作有了更多的理解,“作为一名医生来说,职责就是治病救人,可能会牺牲一些个人时间,但这能为更多的人带去健康,为更多家庭带去希望”,张肖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每天不是在医院就是在去医院的路上,门诊、病房总能看到张肖忙碌的身影,对于张肖本人来说,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就是她从学生时代以来的梦想,也许有过许多辛苦,许多委屈,许多不理解,但她一直不忘初衷,一路坚持走了下来。自2012年入院以来,她一直保持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面对患者,始终保持着一颗从医时的初心,将患者当成亲人朋友,牢记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
在生活中,张肖一直保持着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心态,她认为一个亲切的笑脸、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个拉扶的细心动作,对患者来说有时候就是一味对症的良药。张肖从点滴服务和细节服务做起,她视病人如亲人,待工作如朋友,赢得了患者的理解与尊重,同时收获了家人、同事、朋友们的支持与认可。
在济医附院,像张肖这样工作在与病魔抗争第一线的青年医护人员还有很多,他们选择了医者这个职业,从此无怨无悔、倾尽全力,因为他们热爱自己的职业,就像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他们不怕劳累,认真负责,甚至牺牲休息时间加班加点,但他们任劳任怨,因为他们肩负着神圣的健康使命;他们把无私的爱奉献给患者,为患者送去了健康和温暖,带去了勇气和希望,为千万家庭和社会带来祥和与安宁。
新闻推荐
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重阳节来临之际,济宁市社会各界开展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一系列丰富多彩的...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