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河兴市”到“梦圆运河” 本报记者 赵星灿
历史悠久的济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累,济宁的历史,是一部因水而立、因水而兴、因水而名、因水而强的历史。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饱经沧桑的大运河浴火重生。9月18日,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杜庆生向《文化周末》记者讲述,改革开放40年中的运河文化。
“京杭大运河与济宁城市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改革开放前,因为客观原因,运河功能的丧失,也影响了济宁的发展。
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40年,是思想大解放、对外大开放、经济大发展的40年。与改革开放的大潮同向同步的,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运河文化逐步复兴,实现发展兴盛的4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将京杭大运河列为重点发展的内河航运主干线之一。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运河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运河不仅承担了繁忙的运输重任,同时还发挥着巨大的防洪、灌溉、供水、旅游等多种综合效益。
从济宁的情况看,运河及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在中心城市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2001年,在山东省第二次运河文化研讨会上,为确立济宁作为“中国运河之都”的地位等方面打下了良好基础。会后几年间,先后编制出台了《济宁市运河经济带建设规划》《济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济宁市城区河湖水系综合整治规划》,特别是200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发挥“古都”优势,弘扬运河文化,确立了“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的城市战略定位,明确了“西跨、东拓、南联、北延”的城市布局框架,以及加大河湖水系综合治理,形成城水相依、双河抱湖、河湖一体、碧水灵动的水城风貌,并正式写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成为指导全市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部署和决策。
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改革开放后,原本只负责通航的京杭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工程之一,成为中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环节和通道,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济宁段运河长达230公里,在京杭大运河沿线18个城市中里程是最长的。目前,济宁市正在运行的运河三级航道有130公里,千吨级船舶可直达杭州。主航道的开通,又带动了周边水网的建设,全市水网已达1100公里,全年运量高达4000多万吨,相当于两到三条京沪铁路的运量,且运价低廉,仅相当于铁路运价的三分之一。
航运的发展又促进了造船业和其它相关产业,全市从业人员已达15万人,年创国内生产总值达百亿元,为国家提供各种规费和税收达3亿多元。京杭运河济宁至东平湖段续建工程的建设,使济宁成为京杭运河沿线通航里程最长的城市。同时,建设大型煤炭专用码头,提高京杭运河航道和通航设施的利用率;建设济嘉现代物流区,使济宁成为北煤南调和南货北运的重要集散地。沿运河两岸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的物流园区,仓储和商品集散设施,贯通水、陆、铁运和航空运输,形成济宁独特的“运河物流”品牌和竞争优势。
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挥载体作用。从2001年市运河文化研究会成立,到2004年成功筹办中国京杭大运河第二届文化艺术节,促成沿运河18个城市达成联合申遗的共识。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在全国选定的54个遗产点中,济宁段运河占到11处,是沿线运河城市中入选最多的。
现在,全市已兴起运河文化热,包括自发参与研究,自觉保护遗产,自动引入机关、企业、校园,全力支持市里保护开发运河及运河文化的重大决策等。相信随着运河文化的日益深入人心,济宁的跨越发展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新闻推荐
路演大赛现场,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情况。本报记者王博文摄本报济宁10月11日讯(记者王博文通讯员...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