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专科联盟成立技术“加速跑”,患者享同质化诊疗
B04
身边·健康
2018年10月8日星期一编辑:唐首政组版:李腾校对:李锡巍
济医附院妇科专科联盟启动仪式。本报记者黄健恒摄
他假日带病坚守只为患者随时待命
本报济宁10月7日讯(记者唐首政通讯员李兴涛党丽娟)9月30日,由济宁市卫计委主办、济医附院承办的“济医附院妇科专科联盟”成立,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以及来自济宁及周边地区60余家医院院长、妇科专家等200余人参加会议。
当日上午,经过选举产生济医附院妇科专科联盟首届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秘书等,济医附院妇科主任杨林青当选为理事长。联盟成立仪式上,为理事单位进行授牌。随后,来自山东省立医院、千佛山医院、济医附院妇科专家给与会人员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首届妇科专科联盟理事长杨林青表示,在市卫计委的指导下,妇科专科联盟将作为平台,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技术帮扶、人才培养、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学术交流等方式,促进联盟医院的深度合作。同时,进一步规范妇科相关疾病诊疗及预防工作,提高妇科诊疗技术,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等工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共同发展,实现“小病和康复在基层,大病、疑难危重症在市级医院诊治”的目标,逐步实现医疗资源下沉,达到妇科相关疾病诊疗技术的同质化,推动联盟的共同发展。
近年来,济宁市卫计委重视医联体建设,相继在全市组建32个各具特色的医联体,通过搭建不同学科之间的“专科联盟”,“点对点”结对、“面对面”帮扶,发挥了各大医院名医、名科、名院优势,特别是国家级专科、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品牌效应,快速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单项专业的诊疗水平。
本报济宁10月7日讯(记者唐首政)国庆期间,休息、出行、旅游、探亲成为不少市民的度假方式,而也有一些人他们放弃节假日休息,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为市民的健康保驾护航,济宁骨伤医院足外科主任闫超就是其中的一员。
手术是个精细活,稍有不慎不能很好定位,都会给躺在病床上的患者带来损害,一台拇外翻手术根据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手术时长也不能确定,不规律饮食,白加黑,五加二的高强度的工作使闫超患上了严重的肛门脓肿,由于平日工作繁忙,闫超总是一拖再拖,前不久得空到医院进行了手术。
正值国庆期间,不少患者趁着小长假来到医院治疗拇外翻,面对众多收治入院以及预约的患者,为了让其及早得到有效治疗节省住院费用,本就连走路、吃饭、上厕所都很不方便的闫超忍痛坚持在工作岗位上。通过控制自身的饮食喝水来提高工作效率,每天4-5台手术,只有在中午下班的两个小时里,闫超才顾及到自己的病症,输液打消炎药的时候吞上两口饭稍作休息。“能为患者解除病痛,尽到我们医生的义务和责任就可以了,这样过节也很有意义。”闫超坦言。眼看一瓶输液见底,他拔了针管,又忙着接诊患者。
“患者双脚均外翻50多度,现在不能走路,此前在当地已经进行了两次矫正手术,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翻修手术比较复杂,我们应格外注意。”此时,从早上8点连续做完4台手术的闫超,又为该患者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短暂的休息调整,和团队投入到了手术中。一站就是2个多小时,忙完已是晚上9点多,下了手术台的第一件事闫超又走向了病房,查看着每位患者的恢复情况……
行走在“生命禁区”的守护者济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李红星,做脑病患者可信赖的医生
本报记者李锡巍唐首政视频记者黄健恒通讯员闫凡杰
大脑是人的神经中枢,结构复杂而精细,稍有损伤,轻则功能缺失,重则危及生命,又被称为“生命禁区”。脑血管健康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安全,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决定着患者的生存几率和生活质量。近20年来,济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脑病科主任李红星行走在这一“生命禁区”,利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中风、头晕、头痛、痴呆、癫痫等脑科疾病以及脑血管病的介入检查及治疗,用仁心与仁术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
多年头晕治好了
农民大哥扛米感谢
初见李红星时,他身着一袭白大褂,正在医院脑病科坐诊,面对患者的反复询问,他耐心十足仔细讲解着。接诊的患者大多为慢性病,尤其脑中风,高复发率、高致残率,丧失了劳动能力时还会为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
“患者来就医时心情都很复杂,迫切希望恢复健康,但有的疾病带来的后遗症恢复起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脑病科来说,不仅要治病,还要‘治心\’,让患者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李红星介绍,多年前接诊一名患者,让他更加重视了心理疏导。
老赵是一名地道的农民,由于头晕症状反复发作,久治不愈,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患者找到李红星,他认真研究患者带来的各大医院的治疗结果,从病历、既往病史等方面重新问诊,每个细节都不放过。
“患者多方就诊,未治好病症,缺乏信心,所以始终对吃药有些犹豫。”李红星介绍,自己对开的方子胸有成竹,但在沟通中发现患者心理负担较大,多年的求医路让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害怕这次治疗没效果又浪费钱。李红星不断宽慰患者,为其增添生活的信心,渐渐地患者压抑多年的心情得到了缓解,积极配合着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中药调理加上合理作息,患者病情大好。不知如何表达谢意的老赵从家扛来一袋大米高兴地找到了李红星。此后,老赵一有身体不适,总是来咨询李红星,感觉有他的建议心里更放心。
从那时起,李红星开始将心理疏导应用于日常的诊疗中,他的电话总是保持24小时待机状态,无论早晚,只要科室或者患者需要,他都随叫随到,从最初的医患关系逐步变成朋友,在出院时患者都愿意留下他的电话,有什么疑问或不适会打电话咨询,每次他都会不厌其烦地耐心解释,直到患者满意为止。
当好科室“领头羊”
不断创新为患者
说起自己的中医路,李红星透露起初对自己的选择还有些动摇。“刚上大学第一次接触中医,感觉十分抽象,以前学的知识基本上都用不到,当时就有些打退堂鼓。但是一放假回到家,村里的街坊四邻都让我帮着把脉看病,那时候感觉学得太少了,真的想帮助他们治病。”大一寒假让李红星更加坚定了学医的步伐。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经过多年的专研以及临床工作的磨练,让李红星很快便能独当一面。在脑血管病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比较大,血管内介入治疗为过去缺乏有效治疗方法的患者带来了希望。2009年,李红星与科室同仁率先开展了介入的新技术。
“介入有诸多好处,医院设备也很完善,相应地技术水平也要提升上去。当时国内开展这项技术的医院并不多,遇到难做的血管没有太多借鉴的案例,更没有一个好帮手,压力还是很大的。”让新技术在科室落地生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李红星一刻也不敢懈怠,珍惜每次和老师上台的机会,晚上回到家脑中就像“过电影”一样将每个细节反复推敲。凭借着扎实的技术、过硬的心理素质,第一次脑血管介入检查、治疗开展地非常成功,也让李红星信心倍增,在稳步开展此项技术的同时,还尝试着从患者切身感受出发,不断尝试着提升、改良技术。
介入手术一般从股动脉做,术后患者需要卧床24小时很不舒服,李红星与介入团队又开始尝试桡动脉路径。“从手上的路径做起,增加了手术难度,对我们医生来说更是一种挑战,但患者不需要卧床,舒适度高了更易被接受。”如今,他带领科室不断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让越来越多的脑病患者从中受益,也逐步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融入于平日的诊治中,让患者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李红星仔细了解患者病情。本报记者黄健恒摄
扫码看视频。
新闻推荐
9月26日,山东省第九届律师代表大会在济南南郊宾馆召开。在本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山东公明政和律师事务所主任朱玉冰当...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