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林下经济”,济宁这位园林工匠王玉龙有道道园艺创新,他一花一叶费思量
王玉龙在基地观察林下植物长势。本报见习记者褚思雨
在园林系统,济宁济东园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技术主管王玉龙小有名气。一次偶然的帮忙,他接触到了园林绿化工作;由此而产生的热爱,让他毅然决然入了行。十多年过去了,他对自己当初选择的工作依然激情满怀。作为“齐鲁技能大师特色工作站”领办人,王玉龙埋首三年研究林下经济,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创新型、专家技能型人才,践行着工匠精神。
深入一线、虚心学习
四年磨砺走向成熟
“这种花开过的就得及时修剪,以减少养分消耗,促使再次发芽,第二季开花也会更好。”带着徒弟们走在花卉棚,王玉龙开始了一天的巡查。“只要用心去做,一定能做好。”这是王玉龙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回想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王玉龙脸上的笑容十分灿烂。那时他每天穿着工装、带着工帽,养护单位的工作人员没一个认识他,都以为是新来的养护工人,经常有年纪大的师傅喊:“那个新来的,帮忙把这片树的药打一下。”王玉龙也不见怪,乐呵呵地上前接受任务。
“那时我刚毕业,在他们面前还不能真正胜任管理岗位,就是个新来乍到的‘小学生\’,更不用谈指导他们的工作。”王玉龙说,他深知只有沉下心虚心学习、不断积累,才能达到岗位所需具备的水平。而只有和一线的工人打成一片,才能真真正正学到他需要的知识,也只有和他们朝夕相处,才能知道他们工作中的困难,发现并解决以后工作中的问题。
四年的磨砺,王玉龙对园林绿化、养护工作了然于胸,同时能够对下属养护单位的日常工作,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的指导和合理化建议,工人们也乐于接受和实施。
埋头研究林下经济
复合式经营带动增收
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后,王玉龙开始专注科研。凭着一腔热血和执着,王玉龙和课题组成员,在工作之余研究林下地被绿化植物栽种实验项目。经过三年的研究,项目最终在李营落地,占地200多亩。
“充分利用林下空间,种植适合林下生长的地被植物,相比于传统种植方式,一亩地的纯收益能高三五千元,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促进周边村民的就业。”王玉龙自信地说,如果只种树,可能三年五载才有收益。但林下种植,当年或者第二年就可以产生经济效益。
示范项目研究成果喜人,林下地被植物栽种的实验过程却很艰辛。紫苏、聚合草、蛇梅……说起来简单,王玉龙和他的团队却付出了整整三年,才从近200种植物中挑选出20种适合林下种植的植物。“以法桐为例,不仅要考虑林下植物和主生树种的共生性,还要兼顾植物本身的耐阴性、可推广性、景观效果性、耐干旱等近10项指标,找到最优组合。”王玉龙说,这种筛选工作非常耗时,容易遇到瓶颈期,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并向青岛农业大学的教授虚心请教,经过反复实验最终成功。
如今,年仅31岁王玉龙,是齐鲁技能大师特色工作站的领办人,同时也是6名园林工作者的师傅,“工匠精神是一份传承,我也在不断学习,我愿意用所学去帮助更多的人。”王玉龙说。
新闻推荐
本报济宁9月29日讯(记者李蕊)“十一”黄金周假期,济宁将以晴好天气为主,无明显降雨天气。但期间有两次冷空...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