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尚书郑均纪念馆主题设计凸显廉文化

济南日报 2018-08-24 09:19 大字

8月17日,由济宁太白湖新区主办的白衣尚书郑均纪念馆概念设计方案研讨会,邀请部分原市级老领导、专家和有关人士,就纪念馆建设与主题进行了实地调研和广泛讨论。

郑均,字仲虞,东汉任城人,故里在今太白湖新区李集村。据《后汉书》记载,郑均的兄长是任城县的小吏,常接受别人的礼物,郑均屡次劝阻他都不听。无奈之下,郑均去为人家做佣人,将一年辛辛苦苦挣的钱全部送给兄长,并对他说,“物尽可以复得,为官坐赃,终身捐弃”。兄长为他的言行所感动,遂为廉洁之人。哥哥病逝后,家无长物,郑均又承担起扶养寡嫂孤侄的责任,他的美名便传开了。县令、州官一再推荐他出来做官,他一直拒绝,为了摆脱州县纠缠,他偷偷逃到河南濮阳躲起来。建初三年(公元78年),司徒鲍昱下令征召,他不得不在丞相门下干了三年。但因直言敢谏,与司徒不和。建初六年(公元81年),皇帝特别征召,将其升迁为尚书,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郑均在皇帝身边又勤勤恳恳工作了三年,后称病请求退归故里,皇帝挽留,将其改拜议郎。不久,郑均称病重,皇帝方准其退休归里,并赐以衣冠。皇帝下诏书褒扬郑均“议郎郑均,束修安贫,恭俭节整;前在机密,以病致仕;守善贞固,黄发不怠”。对他的廉洁勤政、一生守善、黄发不怠的品格给予高度评价,将其树为全国官员的楷模。次年,皇帝不顾路途漫漫、舟车劳顿抵达任城,来至郑均家中,赐其终身享受尚书俸禄。郑均退休已是无职白衣,仍享受尚书俸禄,故时人称之“白衣尚书”。皇帝登门褒奖,历代官员受此殊荣者不知有二。

诗人李白在《任城县厅壁记》中,盛赞当时的济宁,并称“白衣尚书之旧里”,高度评价郑均“风流清高”“掩映天下”。在傲视王侯的李白笔下,对一位官吏如此高的评价亦属罕见。

新闻推荐

田庄煤矿:推行大工区管控模式

□通讯员张夏报道本报济宁讯“实行大工区制度后,人员得到精简,人力物力资源高度共享,实行统一管理,减少了原来...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