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材料不全,一群人排队等候;一个前置审批,卡住“同城通办” 流程不优化 效率难提升

大众日报 2018-08-10 02:10 大字

□本报记者

“业务流程不合理,办事系统不连通”,这是日前济宁市民向本报反映的办理公司业务时遇到的“堵点”问题。

8月1日上午10点20分,记者来到济宁市任城区政务服务中心,工商局业务窗口前面的长椅上,坐着十多位等待办理业务的市民。一位身穿红色上衣的中年男子,不停地跟周围几个人商量着,记者看了一下他的排队号:21号。

这位男子告诉记者,他姓李,今天跟七八位股东一起来这里,办理他们名下一家建筑劳务服务公司的股权变更。政务服务中心上午9点到12点、下午2点到6点办公。“我们9点半就到了,材料准备得很齐全,股东们也都来了,一起签字、摁手印,一个上午应该能办完。”老李说。但出乎他意料的是,一直到10点50分,业务窗口才叫到了10号。

记者观察到,服务大厅里有五六个业务窗口在办公,排队办业务的人并不算多。办理速度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业务部门工作流程存在弊端,影响了工作效率——工作人员在处理完一个人的业务之后,才会处理另外一个业务,但来办理业务的群众经常出现材料不全的情况,有的材料需要复印,有的材料需要补充填写,占用了较多时间。

一位来办理业务的女士不满地说,“一个人办不好,就让大家都干等着,怎么能这样办事呢?前边的人材料不齐全,补充材料的时候能不能让后边的人先办?”

一位排队等候的公司业务人员告诉记者,南方一些地区的办事大厅设立了咨询窗口,有专门工作人员提前核对材料,有效避免了办事人员因缺少资料而耽误时间。“我们能否有工作人员预先审核一下材料,齐全的先办理,不齐全的就抓紧去补,这样肯定效率可以提高不少。”

记者也了解到,有的地区的工商部门通过科学设置办事窗口,实现咨询、受理、发照窗口相分离,复杂业务和简单业务窗口相分离,业务量大的和业务量少的窗口相分离的“三分离”,有效地对办事群众进行了分流及疏导;同时,他们还在“一次性告知”上下功夫,一次性告知申请人应当提供的全部材料,有效缩减排队等候时间。

闲谈中,时间又过了十几分钟,看到业务窗口还没有叫号,老李沉不住气了。他的公司股东有七八位,来自不同的地方,还有年龄大的股东带着小孙子来的。“天气这么热,把他们召集在一起不容易,就想着快点办完。”

政务服务中心一位负责代办业务的志愿者告诉老李,“股权变更业务也可以到工商所办理,就不用在这里等了。”这让老李重新看到希望。召集股东商量后,他们就近选择了任城区仙营工商所。

但在仙营工商所,他们又遇到了一个难题: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国内劳务派遣,这涉及到前置审批业务。“电脑系统查不到你们公司的信息,我们没有权限办理带有前置审批的业务。”工商所工作人员的答复,让股东们着急了:工商所办不了,政务服务中心还要等,这可怎么办?

工商所的工作人员不停打电话咨询,最终拿出了两套方案:一是再回政务服务中心办理股权变更;一是先办理变更的签字手续,再变更企业经营范围,不再有劳务派遣输出的业务。

考虑到再跑一趟股东们还要耽误半天时间,公司又没有开展劳务派遣业务,老李选择了后者。

距离中午12点还有几分钟时,股东们签字、摁手印,终于完成了相关手续。但老李第二天还要再跑一趟,变更公司的经营范围。

工商部门有关人士表示,过去工商所主要承担执法办案职能,办理企业登记等业务,需要工作人员法律法规的积累。此外,要实现“同城通办”,还需要建立以营业执照信息为基础的信息互通互认机制,需要“一网通办、并行办理”的工作机制。否则,一个“前置审批”会卡住许多企业。

新闻推荐

坚决打好中心城区抗旱保绿攻坚战

进入夏季,我市持续高温天气,中心城区部分公园、广场、道路的乔木、灌木、苗木、花卉、草坪等绿化植物陆续出现干旱、蔫萎现...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