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餐饮规范整治 旧貌换新颜
本报记者朱雪梅本报通讯员王磊
提起小餐饮,大家可能想到的是美味,还可能联想到满地的油腻和纸屑。济宁市自开展食品安全市创建工作以来,集中开展小餐饮规范提升工程,对餐饮店按照创建标准对标整改。经过一段时间的规范整治,取得了良好成效。近日,记者来到了任城区越河街道袼褙巷街,看一看这里的小餐饮如何旧貌换新颜。
“脏乱差”是越河街道食品药品监管所所长孙永红用来形容过去袼褙巷街的三个字。这条人流集中的小吃街,一度是越河食药所食品安全监管和治理的薄弱区。而自食品安全市创建工作启动以来,经过长期的集中整治与监管,以前“不那么讲究”的小吃一条街,除了“颜值”和“口味”的明显提高,还多了小餐饮“样板街”的范儿。
小餐饮规范提升
“颜值”和“口味”并存
杜维香在袼褙巷小吃街经营着一家汉堡店,店面不大,可店内环境却很干净。
“开业三年多了,开店前就跟所里有过沟通,应该怎么装怎么改造。”杜维香告诉记者,之前有很多地方不到位,顾客吃的是口味也是环境,店面整改后环境好了,顾客自然也就多了。
杜维香的店面之所以有现在的好面貌,还得益于越河食药所的小餐饮规范提升工程。孙永红向记者介绍,食品安全市创建工作启动以来,所里将小餐饮治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规范一批、提升一批、淘汰一批。“只要业户有需求,监管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对新申请登记的小餐饮,监管人员提前介入,主动靠上帮扶,使业户营业场所布局按照要求一步到位,避免在许可现场核查时重新返工。”
说起整改提升,孙永红坦言,改造前大部分的小餐饮店都存在抵触情绪,认为小本生意利润本身就小,还要耗费资金做“面子工程”,太浪费。“我们也是不断沟通、培训,提高他们的意识,只要这条街上有一户整改取得效果了,大家慢慢就会接受认可。”孙永红回忆说,前期有一家煎包店让自己印象深刻,对于店铺卫生环境整改不以为然,起初只是简单粉刷,但随着周边店面越改越好,顾客越来越多,自己也行动了起来。
感受到这些改变的不仅仅是小餐饮店主,更多的是来店里消费的顾客们。附近的王先生常常光顾这里的一家手抓饼店。“常给闺女在这家店里买鸡肉卷,别看店不大,装修的干净利索。”王先生说,小餐饮店去过不少,像这样干净整洁、有特点的小店还数袼褙巷街最多。
工作推进开展
“态度”和“方法”兼具
孙永红在“圈里”是出了名的严格,对于小餐饮的整改,也着实下了功夫。“除了抓服务,还要抓培训,抓监管,抓协调。单说培训这一块,现在业户学习热情很高,都主动要求培训,要求提升。”孙永红说,按照不同的业态,分路段分行业对辖区内食品经营业户开展培训,先后组织金玉坑、越河南岸、越河北岸、袼褙巷街、大油篓巷街、运河南岸、南市场疏导点等所有食品经营户召开监管培训会议16场,对业户进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小餐饮整治标准要求专题培训,共培训业户700余人。
同时,对无证、环境卫生不达标的小餐饮实行拉网式检查,按量化分级评分标准评定其等级。依法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行为,对拒不整改的小餐饮单位,采取果断措施,责令停业整顿;对一些基本条件不具备、食品安全设施极差、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隐患、整改仍达不到标准的小餐饮,坚决取缔关停。目前,共责令停业整顿136家,取缔12家。
孙永红告诉记者,越河食药所辖区内的400余户小餐饮,其中70%实现了明厨亮灶,逐步实现了“布局基本合理,设施基本齐全,制度基本完善,安全基本保障”。
创食品安全城市
小餐饮焕发新活力
市食品药品监管局餐饮服务食品监管科王春华向记者介绍,目前济宁市取得食品经营许可、登记的餐饮服务单位30000余家,其中小型餐饮占比为83.3%。而小餐饮由于规模小、设施设备简陋、从业人员少流动性大、食品质量良莠不齐、经营场所卫生条件差等特点,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食品安全工作的重点和治理规范的难点。“越河所取得的成功并不是个例,可以说只是全市小餐饮提升的一个缩影。”王春华介绍,小作坊、小餐饮、食品摊点合称“三小”。“三小”其实不小,体量大,门槛低,从业人员多,问题多。这些是切切实实的民生,一头连着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一头关乎千家万户小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生计。
王春华告诉记者,济宁市自开展食品安全市创建工作以来,一系列的变化折射出食品安全治理水平上的提升,接下来需要做的还更多。“在下一步创建过程中,我们将严格按照创建标准,督促餐饮业户对标达标,按照‘六项规范\’的要求,全力全速提高济宁市餐饮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人民食品安全幸福感、获得感。”
新闻推荐
强化落实职责任务 全速推进工程建设 闫剑波督导尼山圣境项目建设
本报济宁7月14日讯(记者徐斐)今天上午,市委副书记闫剑波督导尼山圣境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督促相关方面强化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