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第一救助站举办“开放日”活动 “临时的家”,原来你是这样的
本报记者 苏茜茜
街头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一直是颇受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但对于很多普通市民来说,救助管理站依然是一个陌生、神秘的地方。为了让更多市民参与到关注和帮助困难群众的队伍中来,6月19日上午,市第一救助站举行“开放日”活动。活动邀请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走进救助站,参观流浪乞讨人员“临时的家”。
活动开始,救助站工作人员通过视频介绍、发放资料、介绍救助系统的形式,让来自社会各界的市民代表了解救助站及救助工作。随后,在工作人员带领下,大家先后参观了成年人救助区和未成年人救助生活学习区,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据市第一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受助人员都是记不清家的人,他们有的是被救助站直接救助,有的是在医院接受一段时间的救治后身体恢复健康,在医生的建议下暂时回到救助站。救助站现已将所有受助流浪者的信息发送到全国寻亲网,并为他们做了DNA数据采集。前段时间,还为所有受助人员办理济宁籍身份证,并全部纳入医保范围。
“这里有空调、热水器,工作人员还会把饭拿过来。”受助人员小光说。参观中记者看到,救助站内每个房间都配备了空调、凉席等物品,供流浪人员消暑。据市第一救助站站长李兵介绍,第一救助站搬入新站后,条件设施明显提升。此外,他们还准备了矿泉水、清凉油等物品用来消暑降温。流落济宁的异乡人无力返乡,救助站还可以提供车票,帮助尽快回家。“开展开放日活动就是为了让市民全方位、多角度了解救助管理工作,参与救助工作,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知晓率。”市第一救助站站长李兵呼吁,希望社会各方力量关注这个特殊群体,共同关注并帮助受助人员早日找到家人。
据悉,今年以来,济宁市第一救助站通过加大街面巡查救助工作力度,强化救助管理工作方法,着力提升救助寻亲护送返乡工作效率。今年已救助流浪乞讨人员482人次;其中老年人152人、未成年人4人、精神病人89人、残疾人18人,在院治疗71人,站内供养13人。已经为126名流浪乞讨人员成功寻亲,帮助他们回归家庭。
新闻推荐
本报济宁讯(记者张彦彦通讯员王聪)按照“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工作安排,为及时反映我市新旧动能转换中新技术、新产业、...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