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如歌30载,“护”在健康路 纸短情长,济医附院的护士们用一生去书写热爱的这一行
本报记者康宇见习记者唐首政通讯员张勇马澍旸
悠悠三十载,弹指一挥间,济医附院的她从父母的儿女到儿女的父母,从花季少年到鬓发斑白的半老之人。三十年的护理生涯,风雨历程,他们没有惊人的壮举,也没有文学家笔下的传奇色彩,但是他们把所有的爱都献给了患者,献给了孜孜以求的护理事业。不仅见证了医院护理事业的发展,更见证了医院的发展历程。今天,让我们一起听她们述说三十多年的心路历程,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
呼吸内一科:宝刀不老,身轻如燕的“大姨”陈满菊
手术室:与济医附院共成长的刘淑英
“大姨帮我给6床打个针”、“大姨给38床换个吊瓶”……呼吸科病房里经常回荡着年轻护士和医生们悦耳的声音,这个被称为“大姨”的人就是年过半百,在护理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了30多年的老护士--我。我现在依然工作在临床一线,穿梭在呼吸科病房内。作为一名“资深老护士”,我深知自己的言行与工作的方向,会直接影响着科室整个护理团队,影响医院的整体形象和社会效益,因此总是勤奋工作,以身作则。
每逢节假日总是主动请缨,让年轻的护士得以回家过团圆温馨的节日。因为自己远在异地求学的宝贝女儿回家过节很少陪伴,自己年迈的母亲也无暇照顾。我则以实际的行动感染和带动着年轻的护士们,让每位护士在群体中都有归属感,亲切感。
“快来人帮忙,31床患者憋喘加重……”忙碌了一上午,刚有空吃点饭的我慌忙放下碗筷一个箭步冲了出去。加大吸氧流量,把床尾摇下,让患者端坐,双腿下垂。我俨然一位指挥官,安排护士推抢救车,建立静脉通路,呼叫大夫……有条不紊的为患者实施各项抢救措施,30分钟后患者转危为安。我洗手后再次坐到饭桌前,饭菜已经凉透,本来就有胃炎的我只能啃点馒头对付一下。每每因工作错过了一顿又一顿热饭,错过了一次又一次和家人团聚的机会,我总会想起这些永恒的瞬间,和生命相比,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所有的遗憾和艰辛都是微不足道的。
我们的工作与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息息相关,我的初心就是做一名优秀的护士,承担起生命的重托,我为自己对生命的坚守喝彩,我为无怨无悔、不改初心的坚持鼓掌,我为自己做了三十年的护理工作而骄傲。
我为是附院的一员而感到自豪,现在,自豪中又多了一份责任,医院要继续发展,期望走在国内同行的前沿!前进的道路不会平坦,任重而道远。我也要用满腔的热情,百倍的精力,不断的学习,探索实践,充实自己,与医院共同成长。
光阴如梭,弹指一挥间。我已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了三十年,参与并见证了医院的成长,手术室所走过的风雨历程,乃至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我是在1988年8月来到附院,当时正是方寸之地的四合院,最高的楼是4层,全院职工400余人。三十年来,在各界领导的正确指引下,经过附院人的不懈努力,附院已走在鲁西南的前列,医院的规模变大,莘莘学子云集一堂,人才济济。
经过这30年的历练,我对医院、对手术室,对自己的工作都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我没有了忧虑,只有期望,没有了惶恐,只有坚定,我相信,我能把工作越做越好!在临床一线对患者做好精心优质的护理,对年轻护士,进修护士,实习护士进行传帮带,使他们快速成长,为护理战线输送新鲜的血液。
在医院,我体会到了团队的和谐与凝聚力。记得有一次我去病房送患者时,突然从急诊来了一个绿色通道宫外孕的患者,周金环老师一看到患者面色苍白,立即开放静脉通路,准备手术物品,联系外科、麻醉医生……有了畅通的补液渠道和充足的血液补给,有了手术团队的精密协作,及时挽救了患者生命。在附院这个平台上,我觉得自己的业务知识明显进步了,团队意识提高了,协作精神增强了,医院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粘合剂,更是推动医院快速前进的催化剂。
乳甲外科:用心护理换来微笑与感激的朱启英
心内五科:爱在左耐心在右的马慧
护理工作是平凡的、辛苦的。但作为一名护士,我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选择了护士就是选择了奉献,将苦、累、怨留给自己,把乐、安、康送给患者,用自己的爱心、诚心、细心换回患者的舒心、放心和安心。
我是一名普通且一直在临床一线工作了34年的老护士。一直从事外科护理工作,现在在乳甲外科工作。在平日的护理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力争精益求精。众所周知,胃肠外科结直肠癌患者多,且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肠腔狭窄,术前清洁灌肠是防止手术后肠瘘必不可少的,在操作中,一边与患者聊天,以转移患者注意力,一边轻柔缓慢地插管,最大限度的减少患者的痛苦。
而乳甲外科比较特殊,乳腺癌越来越年轻化,且大部分患者需要化疗,病程较长,因此患者的心理负担重,情绪消沉。所以我总是抽出时间陪她们聊天,给予心理疏导,讲解乳癌相关知识及术后康复指导,使她们能正确面对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作为一名老护士,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还积极协助护士长做好病房管理,并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年轻护理人员。作为专业护理人员,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从接触患者的第一时间开始的。对于每一位新患者我都用微笑迎接至病房,妥善安置、耐心解释,直到他们满意为止。工作中,我严把每一条医嘱,保证医嘱准确无误的执行,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而且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随叫随到。
我是一名平凡的护士,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有的只是足够的爱心和耐心。三十年过去了,镜子里现在的我青春不在,容颜见老,只是多了份从容,多了份淡定。
记得4年前的一个下午,急诊科的平板车以它特有的急促来到病房,我忙赶上前去,只见车上躺着一位20岁左右的女孩,在北京的医院建议下回当地手术取栓,但因患者身体条件太差,只好先住到心内科保守治疗。疾病的风险女孩已知晓,她绝望了。察觉到这一切,我没有离开,双手握着她的右手告诉她:“不用担心,我们一起面对!”她茫然的眼中有一丝亮光闪过。
随后我给她输液时,她主动示意打左手,打上吊瓶后,我微笑着点头给她以支持。第二天,我刚上班走出更衣室,女孩母亲在门口正等我,我一惊,莫非女孩……我急忙向病房跑去,她母亲却拉住我哭了:“谢谢,谢谢你救了我女儿”。原来女孩已几天不与任何人交流了,今早却告诉妈妈:“我要昨天的阿姨给我打针”。我再次给女孩输液时,她平静了很多,仍示意打左手,第三天我告诉她左右手交替打吧,这样更容易保护血管,她摇了摇头。我问:“为什么?”“阿姨,我舍不得打右手,因为右手能感觉到您给我的力量”。
随着病情的好转,她总把自己的床整理地很好,床头桌标准的一个暖瓶,一个杯子,在她的带动下,整个病室环境都整洁起来,她说:“我们整理好了,马姨就可以少些辛苦啊!”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是啊,将心比心,以爱暖爱,大抵只能如此。
从事这么多年的护理工作,我仍然敬畏生命,害怕因为自己不够努力,不够优秀,而不能挽救这些鲜活的生命,所以我不敢停滞不前。患者的一个笑脸,医生的一句肯定,同事的友爱团结,是我坚守这个职业的意义所在。
神经内三科:误打误撞的白衣天使李翠兰
重症医学一科:爱院如家的孔秀贞
从事护士这个职业并不是我的选择。80年代还是个信息封闭的时代,我对护士这个职业并不了解,志愿是中学教导主任给报的。因为学习成绩很好,毕业时学校遵从了我的志愿,分配我到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1987年,对未来有无限憧憬和美好向往的20岁的我,在人事科的同事用地排车帮我拉着行李来到济医附院报到。当时医院只有三座灰蒙蒙的很旧的三层楼,急诊科是在一间破旧的小平房,一座4层的CT楼还在施工。就在这里,我开始了我的白衣天使之路,而且一走就是31年。医院能发展到今天,我见证了他每一砖一瓦的建设,每一项技术的进步,每一届领导的殚心竭虑,每一位员工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入院后最终被分配到外一科工作。1994年骨科和普外科分科,骨科作为重点科室参加三级甲等医院评审,我留在了骨科。1996年7月我被调到急诊科,不同的工作性质刺激了我的工作热情,不服输的性格使我对工作、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我很快成为急诊科的骨干,是带班护士,也是带教老师。2000年被任命为急诊科副护士长,当每一位频临死亡的患者在我与医生默契的配合下被抢救成功,我就有一种满满的职业自豪感。
2005年11月神经内科分科,我离开我热爱的急诊工作到了神经内三科,一个基础护理最繁重,患者最容易出意外的科室,在这里电视上上演的护士亲手为患者扣出干硬大便的情景司空见惯。认真,仔细,护理工作是最精细的艺术,在这里我有了深切的体会。我现在是神经内三科的一名普通护士,现在工作中面临任何棘手的难题,我都能从容面对,与各类患者愉快交流,与同事配合默契,生活也很知足幸福。
风风雨雨31年,有幸见证并参与了附院的成长,走向了今天的辉煌。我也从一位懵懂无知、充满激情幻想的少女,成长为今天有思想有见地,踏实认真、从容淡定的职业女性。感恩附院给了我这份工作,让我享受到职业的乐趣,我很为自己是一名附院人而骄傲!也更为自己是一名白衣天使而自豪!
如今我们医院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轻人的热情和朝气感染着我,我也从中学到好多新的的知识。今后我将会更加努力工作,发挥余热,站好每一班岗,为医院护理工作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相信附院的明天更美好。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之间已经到了快退休的年龄,回首自己多年来从事的护理工作,既没有感人的事迹,也没有骄人成果。但是作为一名一直战斗在临床一线的老护士,我无愧于自己的良心,无愧于自己的职业,也无愧于白衣天使的称谓。
八十年代初期,我走出护校大门,来到济医附院工作,从一名学生转变成为了一名护士。时间虽然过去了30多年,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更多的是平凡重复的工作,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
1986年,我参加了医院首例心脏手术的护理工作。当时的工作条件简陋,工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是看到护理的病人逐渐恢复健康,自己付出再多辛劳,也感到一身轻松。1994年,医院组建中心监护室,我成为监护室内的首批护理人员,当时护理人员少,经常连续工作12小时以上。
1998年,我参加了医院开展首例心脏移植术后护理工作,全天候吃住在医院,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病人的病情变化,牵动着医院的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心。半个多月后回家,孩子见到我问的第一句话是:“妈妈,你照护的病人好了吗?”我的泪水湿润了眼眶,这么小的孩子居然能理解大人的工作。我的工作得到家人的支持和理解,也感谢我的家人。
我的工作是平凡的、能力是有限的,更没有取得什么骄人的成绩,但医院领导却给了我充分的肯定,被授予“守护之星”称号。是医院培养了我,给予了我充实的生活,并伴随我成长、成熟并慢慢变老。
新闻推荐
“花甲之年”的首座220千伏变电站即将华丽转身 6月将重新“起航”
马青变电站作为济宁市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于上世纪60年代初始建,经过几代电力人的艰苦奋斗,如今的济宁电网今非昔比。去年,济宁供电公司对该变电站实施改造,近期即将华丽转身,大大增强济宁东部电网供...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