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一行爱一行,在坚守中成长 我是男护士我骄傲
刘光廷
见习记者刘帝恩
随着城镇医疗体系的迅速发展,新技术、新理念纷纷涌现,医院里也增添了许多新“角色”。如今,在济宁市各大医院,男护并不少见,他们承受着比女性护理人员更多的压力和工作责任。尽管社会认可度逐步提高,但把男护和“脏活累活”划等号仍是很多人固有的思维意识。采访中,男护士们纷纷表示,希望职业被更多人理解和接受。
“我们不再是医院里稀奇的大熊猫”
今年37岁的张立文是城区某医院重症监护室的护士长。他说,和男护工作结缘,纯粹是老天的安排。“高考完报志愿,我本来报的是临床医学,结果被调剂到护理专业了。”后来,张立文就成了护理班寥寥无几的男生。
2002年,张立文走上工作岗位,在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当起了护士。“在大学最后阶段的实习期,很多男同学都选择了放弃,有的转行了,有的做生意。”张立文告诉记者,16年前,男护群体的确是医院里的“大熊猫”,不仅患者觉得奇怪,家人、亲戚甚至社会层面都有诸多不理解与偏见。如今,他所在的医院拥有182名男护,遍布各个部门。
“首先,对医护人员反应能力要求极高的重症监护工作,男护显然适应性较强。”张立文说。和死神争分夺秒时,男护的应急判断处置能力要比女护强得多。另外,和医生的配合、对医生工作的理解上,男护也更具优势。张立文告诉记者,发达国家男护占总护理人员比重10%左右,尽管近年来国内男护逐步增多,但目前高学历、高素质的男护仍较稀缺。
“儿子最爱听老爸说又救了别人”
“我平时经常给孩子分享工作中的成功案例,增强对男护士这一职业的认同感。”张立文的大儿子今年10岁,最爱听的就是老爸又救了别人。工作之余,张立文经常应邀去孩子班里讲课。“美国有一项调查显示,儿科医院里的男护幸福感最强,‘超级奶爸\’是人人想成为的职业,这真的令人惊喜。”
让张立文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经手的病人从ICU健康转出。在科室里,一面锦旗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张立文指着锦旗说,那是前不久鲁西南第一例由本地医护人员操作,经历“ECMO”手术成功的病人家属送来的。当时病人已经无法呼吸,即便手术,成功率也只有50%,大家当即决定立即操作手术,现在病人恢复效果良好。
“我觉得自己的职业很伟大”
相对于张立文的“误打误撞”,今年23岁的刘光廷是妇女儿童医院的第一个男护。“我前些年学护理的时候,社会认可度已经有了大幅提高。”刘光廷告诉记者,男护比起女护有很多优势,是不可或缺的。“我觉得自己的职业很伟大。”刘光廷说,女朋友也是护士,所以对他的工作非常理解。
提起男护刘光廷,消毒供应中心的护士长孔云竖起了大拇指。“科室里有个男生,方便很多,他心里承受能力非常强。”
比男护士还稀有
这些男助产士 打破“性别歧视”
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中国有注册护士328万人,男护士占比仅为1.8%。然而,当男护士走进妇产科,成为一个男助产士,人数就更少了。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有9位特殊的男护士,他们学会了“接生”的手艺,打破了性别的“歧视”,在产房24小时轮流转,备尝人生的酸甜冷暖。
男助产士刘文明就是其中之一,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和同事一起,迎接宝贝们的降生。年均接生300至500例,“85后”小伙刘文明享受这个因性别而特殊的职业带来的荣耀感与成就感,也体味着由一个个新生命挑起的人间悲喜。
“打仗”是刘文明的工作常态。屏息、用力、深呼吸、加油鼓劲……接下来的产程,无论对产妇还是他来说,都是一场激烈的“战争”。浙大妇院分娩室共有6个班组,一天24小时随时待命。前些年,几乎每个月,刘文明总要被“退货”一两次。这两年,随着观念进步,刘文明再没有被拒绝过。乐观的刘文明觉得,其实,男助产士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比如有些产程时间长,对体力是个考验;比如男同志几乎可以全年在岗;再比如科室打印机坏了、饮水机没水了,他也能挺身而出。(综合)
新闻推荐
本报济宁讯(通讯员张文光)为了落磨练学生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怀。4月2日,北大培文济宁二中组织开展了“寻找济宁的春天”远足拉练活动。本次活动既是学校“德育课程化...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