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办“草莓学院”周周培训农民 “好把式”让草莓苗挂满“红灯笼”
□记者尹彤报道在高标准展示棚里,工作人员在管理草莓。□本报记者吕光社尹彤
本报通讯员王世友范培倩
3月8日上午,虽然天气寒冷,但济宁市任城区唐口街道大流店村草莓大棚里十分温暖。青翠茂盛的草莓苗上挂着一个个小“红灯笼”,鲜艳欲滴的草莓散发出阵阵香气,吸引了蜜蜂来做客。“每个大棚平均每天有300多斤的产量,除了我们夫妻俩,还雇了三四个人摘草莓。”看着硕果累累的草莓苗,种植户张广印喜不自禁。他偷偷告诉记者,从腊月27到正月初7,每天都能卖出1万多元的草莓,比外出打工强太多了。“今年我准备再包5个棚,只要咱能确保品质,肯定不愁市场。”
大流店村位于唐口街道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内,经过一年多的打造,整个村庄摇身一变,变得充满历史文化韵味。生态美了,环境好了,可“空壳村”的身份仍未摆脱。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十九大报告在阐述乡村振兴战略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排在首位的也是产业兴旺。何况,作为美丽乡村,没有产业不能算达标。”唐口街道党工委书记蔡根臣说,必须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当地的产业,选择草莓就是因为大流店村的“先天优势”。
原来,刚刚连任大流店村党支部书记的张美珠有多年的草莓种植经验。为调动村民的种植热情、打消疑虑,张美珠带领村民代表去济南、临沂、江苏、辽宁等地考察当地的草莓种植。当亲眼看到草莓种植巨大的收益后,大家伙儿都动了心思。
“经过反复考察对比,最后选定了同样是稻渠种植的江苏邳州的种植模式,主要品种是章姬。”张美珠说,稻渠种植草莓有一个重要优势:种植草莓7年后土地就会因为细菌无法使用,但只需要改种一年的水稻,土地就能重新焕发生机。
确定种植模式后,2016年年底开始,村集体就陆续流转了300多亩土地,集体投资建设了100多个草莓大棚。2017年8月中旬大棚建设完成,并同步建设了一处4000平方米的高标准展示棚,用于培训、展示;成立了济宁市驿路水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全权管理草莓种植产业。在管理模式上,采取农户租赁大棚、集体提供苗种技术、统一联系经销商售卖的模式,农户要做的就是按照规定管理经营。
“我们的草莓都是蜜蜂授粉,极少使用化肥农药,加上专门聘用了技术员全程跟踪管理,口感品质比同类草莓要好。”张美珠说,要打品牌,必须从最初就得严格管理,确保品质!而为了确保价格,由村里统一联系经销商,统一包装、加工、销售,防止村民之间恶意竞争,压低价格。
此外,村里还在展示棚里设置了“草莓学院”,邀请青岛农业大学的教授,每周进行一次授课,课程内容包括草莓的习性、营养价值、病虫害防治等,规定种植户必须到场学习。“要想成为草莓种植的‘好把式\’,就得从科学出发。经过近半年的学习,村民的心里都有底了。”张美珠说,随着种植越来越熟练,产量也会逐步提高。
大棚外,一辆货车停在田间,种植户张德朋和妻子忙着往经销商的车上搬草莓。问起收益如何,张德朋喜笑颜开,“现在亩产在5000多斤,保守来说,一亩地一年至少25000元。从去年12月到现在,我已经赚了4万多了!”张德朋说,此前自己在外打工,收入虽然也不少,但毕竟没法经常在家。现在就在家门口打工,一个月有10000多元的收入,确实很“带劲”。“再过几天我就准备点秋葵的种子,以后这秋葵收了,收入还得高啊!”
草莓的种植期为每年的8月到第二年5月,考虑到收益,张美珠经过考察,开始尝试套种秋葵。“我已经联系了浙江一个公司,负责收秋葵籽。看看今年种植的情况,再决定要不要推广。”
因为收益高,模式好,今年村里准备再流转800亩种植草莓,已经有六七十个农户报名了。此外,为延长草莓种植产业链,推进一二三产的融合,村里还和三强乳业签订了合同,为他们提供草莓,加工草莓酸奶;研发了草莓酱、草莓干、草莓茶等深加工产品,正在准备推向市场;将品种增加到12个,根据不同的市场推出不同品种的草莓。
“村里通过租赁大棚收取租金,有了集体收入;村民种植草莓有了收益;摘果时还能带动不少村民就业增加收入,这种模式很好,下一步镇里会根据各村情况逐步推广,争取在唐口街道形成新的草莓产业集群!”蔡根臣充满信心地说道。
新闻推荐
家住济宁的张东(化名)是个生意人,家庭幸福美满,保险意识很强。2006年在新华保险开始购买了人生的第一份保单,后期为自己和家人多次购买各种类型的保险产品。2017年7月,张东突发意外身故。新华人寿保险...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