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轮胎修理老店经营半个世纪见证城市变化车好了路平了,补胎的也少了

齐鲁晚报 2018-02-08 15:38 大字

如今齐传付的补胎店用电补胎,十几分钟可补好一条轮胎。见习记者孙文迪摄四十九年如一日,济宁一家轮胎修理门市部的老师傅齐传付,从地锅到锅炉再到电补,见证了轮胎修理门市部的修补发展史。如今,车好了、路平了,来来往往中,不仅给过路的车辆带来方便,更不忘感受济宁这座城市的巨大变化。

见习记者孙文迪

从地锅、锅炉再到电补

经历补胎发展史

在济宁车站东路,一家轮胎修理门市部伫立在路旁。红底白字的招牌与路边其他店家并无两样。但就是这样的一家店,已经走过了49年的风风雨雨。

2月5日,记者走进这家门市部,不足50平米的铺面堆满了轮胎打磨机、拆胎机、平衡机、空气压缩机等工具。店主齐传付正从一辆小轿车上往下卸轮胎,他熟练地拆胎、拔钉、打磨、补胶……十来分钟之后,他又利索地将轮胎装上,这一连串的操作一气呵成。

这家不大的店,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末。“1969年开业,到今年刚好是第49个年头。”在经过几位老师傅的传承之后,齐传付于1988年接手了这家店,并经营至今。

1969年刚开店时,齐传付还是个小学徒。那时,齐传付和他的师兄弟们支起地锅,焊上一个水桶,待水桶里的水烧热了,再用它烫轮胎,之后进行修补。

到了1980年,店里的地锅变成了锅炉,利用蒸汽输入到补胎工具里,极大地节省了人力。但蒸汽修补时间较长,是现在电补的4倍,很是费功夫。“时代发展得快啊,2000年就开始用电进行补胎了,不仅省时,还减轻了工作量。”齐传付说,现在店里补胎是通过电把电子板加热到80℃至100℃之后,等上十几分钟,就能把钉拔下。

车辆对轮胎要求提升

不再使用翻新胎

齐传付回忆,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店里主要是补内胎。随着时代的发展,1980年,店里有了真空胎,于是开始主要补货车胎,做翻新胎。齐传付介绍当年做翻新胎的细节,用蒸汽先把废旧的轮胎进行流化,之后将这些胶放入模具中,上上螺丝,等待新胎成型。

齐传付回忆,当年用蒸汽时,每天都要围着达到110℃的锅炉,冬天还好,夏天可就“受罪”了,最热的时候室内有40℃,“工作上一天,工作服脱下能拧出一把水。”齐传付说。

而今店里已经不再做翻新胎了,都是厂家提供新胎。齐传付介绍,如今路修得越来越好,车也开得越来越快,在行驶过程中交通事故的发生也更频繁,轮胎的安全性也更为重要。“为保障安全,店里也不再提供翻新胎,改用更安全的新胎。”

“马上就要过年了,前来修换轮胎的车主增加了不少,这其中也有喝了酒开车撞到路沿石上来换胎的。”每到这个时候,齐传付总是提醒前来换胎的车主,“一定切记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

道路每天清扫好几遍

扎胎的变少了

“现在城市干净了,路面上的尖锐物也少了,从去年开始,扎坏的轮胎少了很多。”齐传付感慨,上世纪60年代末的时候,基本上是补自行车、三轮车、平板车的胎;到了80年代初,主要是补货车的胎,“那会儿门口没有这么繁华,道路坑坑洼洼,走的多是大货车。”

“到了2000年以后,小轿车多了起来,一天最多能有40至50个轮胎修补。”齐传付的妻子毛建平接过话来,“我是2000年退休,之后就和丈夫共同经营这家店。”说起这些年的变化,毛建平很有话说,“就说店门前的这条马路,是越来越宽、越来越平整,也越来越干净。”

毛建平说,现在每天店门前的这条路都有洒水车喷几遍,再由扫地车扫几遍,把一些钉子、铁丝之类的都扫干净了,再加上现在生产的车辆普遍质量都很好,来店里修补轮胎的车辆也随之减少。“以前一个星期来店里补胎两三次的司机,现在一年也来不了几回。”毛建平感慨,“虽然赚的钱少了一些,但这也是咱济宁的建设和发展越来越好了的象征。”

半个世纪以来,这家轮胎修理门市部每天准时7点半开门营业,一直到晚上送走最后一位顾客才关门。齐传付说,“这条路宽敞了,来往的车辆也更多了,就是想着别让那些扎坏胎的车辆走不了路。”

新闻推荐

任城区入选全国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

本报记者刘锐通讯员付吉庆日前,第二批全国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市、区)名单出炉。山东省23个县(市、区)申报,经过评估认定,最终10个县(市、区)成功创建,其中,任城区作为济宁市唯一的区(市、县)荣列榜...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