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建设强化,急救人员业务素质更过硬 全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本报记者 张昭晖
2017年,市卫生急救指挥中心在市卫计委的领导下,进一步完善农村院前医疗急救网络,推进指挥调度信息化建设,持续深化院前医疗急救质量控制,不断提升全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水平。
全市累计受理120急救电话367257次,出车160188次,救治各类急、危、重症伤病员134035人,圆满完成院前医疗急救、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医疗救援以及大型群体性活动医疗保障等任务,为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出突出贡献。
建立四位一体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
去年,全市加强基层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建设,分别利用二级及以上网络医院丰富的医疗急救资源,引导其在偏远农村设置急救点,逐步建立市、县、乡、村四位一体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农村急救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目前,全市正常运行医疗急救站(点)70处,其中三级急救站4处,二级急救站22处,一级急救站10处,急救点34处。
在此基础上,全市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急救”。去年4月份,“智慧急救”新系统顺利开通运行,在省内率先为网络急救车辆配置车载平板信息终端、无线视频监控和手持单兵执法记录仪,推行互联网+急救,实现了120“微急救”服务平台上线。
此外,通过实施标准化管理,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依托市院前医疗急救质量控制中心,组建质量控制管理委员会和专家组,加大质量管理控制力度。全市开展院前医疗急救质量评估检查,采取现场拉练、实地察看、随机回访等形式,突击检查急救站应急反应、出车速度,随车人员、执业资格、车载医疗设备、药品及急救车况,进一步规范全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提升全市院前医疗急救质量和服务水平。
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水平获得新提升
在打造急救服务体系的同时,济宁市紧抓急救人员能力建设。针对调度人员,强化济宁市地图地貌、打字训练、急救知识与技能讲座、普通话及方言培训班、调度技巧讲座、调度案例分析等业务培训,全面提升调度服务能力。目前,调度员均能做到2秒内接警,1分钟内派车,未出现因调度失误引发的医疗纠纷。
同时,创新培训模式,实行分片(东西片区)分类(医生、护士、调度员、驾驶员)分批、小班制,增加跟车实战锻炼、急诊科观摩等项目,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热情,进一步提升急救人员实战能力。
在第五届全市医疗急救技能大赛上,26个代表队和104名急诊急救人员晋级决赛,大赛展现了全市医疗急救人员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高超的竞技水平,规范了医疗急救技术操作,提高了医疗急救技能水平,提升了全市院前医疗急救整体形象。
做公益、讲奉献,普及急救知识惠及更多百姓
为了让更多市民掌握急救知识,全市深入开展急救知识推广普及活动。根据不同群体需求,扩大急救知识普及范围。组织急救专家走进机关、社区、学校、厂企、农村、家庭、军营、广场、景区等地,编印一批急救常识图册,传授、普及急救知识,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中心持续开展市民体验日活动,定期邀请部分市民参观体验市卫生急救指挥中心,近距离了解接警、派车、出车全过程,感受120生命保障线,让市民对自身健康安全保障能力增添一份信心。
同时,为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市卫生急救指挥中心制作了7期急救常识科普公益宣传短片,内容涵盖心脑血管疾病、煤气中毒、外伤等常见突发疾病的现场救援、救助知识和技能,让群众更直观地了解和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急救知识与急救操作技能,增强急救意识,提高应对突发疾病的能力。
新闻推荐
□唐拓呼啸的北风送来了西伯利亚的问候,孔孟之乡进入了冰封的时节,蓼河公园的冬天原是这般摸样。蓼河公园的冬天,虽不似春天百花盛开,处处透着新绿,但依然是生机勃勃,处处透着粗犷和刚毅。清晨...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