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财政蛋糕八成切给民生
本报通讯员 张美荣 石晶
“原来过冬每天搬煤块、掏煤灰,又脏又累,这安上了壁挂炉,再不用为满身煤灰犯愁了。”兖州区大安镇后谷村村民张兴娥兴奋不已,2017年9月社区通上了天然气,她家120多平方米的住房进行“气代煤”改造,“土暖炉”光荣“下岗”。截至2017年11月,兖州完成了7014户“气代煤”、249户“电代煤”工程的安装调试工作,保证了大安、漕河等6个乡镇10个新型农村社区群众温暖过冬。
回翻兖州2017年的民生账本,一组组数字记录着发展:财政预算内民生支出40.8亿元,占总支出的80.5%。新增就业再就业795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实现“十三连增”,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达到95%以上。持续巩固***成果,3044户6257名贫困群众按照省定标准全部脱贫。城乡低保救助、农村特困人员供养和城镇“三无人员”福利补助提标政策落实到位。列支1000万元救助大病困难群众972人。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项目进展顺利,1所学校建成使用,5所学校主体完工。改扩建14所幼儿园,工业技师学院被确定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建成启用,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达到标准化。
丰厚的民生账本、生动的民生答卷,承载着兖州群众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更见证了兖州始终如一的为民情怀和践行不辍的惠民足迹。
一年来,兖州为民担当的视角一再精细,民生举措在改革实践中更加精准,***更有效果。“现在打工就在家门口,既能挣些钱还能不误家,这都是多亏了党和政府的政策好!”
在新驿镇“党建扶贫基地”——兆福果蔬合作社打工的扶贫户王青和说。兖州早在2015年底就在数字上全部实现了省定脱贫目标,但区委区政府紧盯数字脱贫之后扶贫长效机制的建立,不但看本本上的数字,更把群众幸福获得感放在心上,持续发力不懈怠,巩固扶贫攻坚成果。
年初召开全区扶贫攻坚专题会议,142个部门、单位和下派“第一书记”包保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动员辖区内160多家企业开展“帮扶就业”活动,1000多人***对象在家门口就业有了固定收入。为贫困户“量身定做”光伏发电扶贫项目,280户每户500元的首期光伏收益已全部通过“惠农一卡通”的形式发放到贫困户手中。投入191万元建设完成了4个类似产业扶贫项目,采取效益分红的方式增加贫困户收入,惠及47户、117人。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是兖州确保脱贫不返贫的重要举措。组织打造“春风送岗、夏日清凉、金秋助学、温暖万家”四季帮扶品牌;实施“雨露计划”,为972名贫困家庭孩子每人发放了助学补助资金3000元;累计发放小额扶贫信贷资金1956万元,带动了392户贫困户增收;降低扶贫对象慢性病起付标准,提高门诊医疗费、住院医疗费报销比例,为340名扶贫对象报销医疗费346万多元,实施贫困户危房“清零”工程,共改造完成210户危房。
新闻推荐
本报济宁讯(记者杨兆锋通讯员王亮)1月24日上午,济宁市“企业上云”应用体验暨“6501”培育工程推进大会举行,标志着济宁市企业进入了数字经济、转型升级的新阶段。此次活动由省经信委、省财政厅指导,...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