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统领,推进全市产业转型、提质增效、创新发展 谱写新时代济宁工业和信息化建设新篇章

济宁晚报 2018-01-20 10:18 大字

2017年,全市经信系统按照市委“一二五六”工作目标、要求,攻坚克难,勇于担当,全市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动能转换明显加快,质量效益显著提升,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转型发展。2018年,全市经信系统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统领,融合推进“中国制造2025”济宁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千亿技改工程、信息产业“6501”培育工程“双轮驱动”,推进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创新发展,谱写新时代济宁工业和信息化建设新篇章。

全市“四新经济”蓬勃发展

去年,济宁市供给侧改革成效明显。压减煤炭产能36万吨。房地产去库存1194万平方米,去化周期处于合理区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1.2个百分点。

全市传统产业实现提档升级。实施“千亿技改”“百企护航”等六大工程,完成技改投资1149亿元、增长22.9%,制造业利润、利税同比增长28.5%、23%。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275家,总数居全省第2位。

此外,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0.8%、提高6个百分点;信息产业加快发展,营收增长15%;电商交易额达到1600亿元、增长25%。编制完成新旧动能转换总体方案,实施首批“四新四化”项目364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738个、同比增加410个。落地开工PPP项目43个,是全省唯一获国务院表彰的市。

做大做强六大千亿级产业

新的一年,全市经信系统将聚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济宁行动计划,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主攻“四新四化”。实施新一轮千亿技改工程,市级层面筛选100个重大项目集中跟进,支持如意、华勤、太阳纸、东宏等优势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

启动“企业上云”行动,拓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全产业链集成运用,打造10条智能生产线,培育10个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0个智能装备产品、20个“上云”标杆企业,推动传统生产模式向“制造+服务”转型。

深入实施“6501”三年行动计划,拓展与华为、中兴合作领域,启动5G通讯网络设施布局,加快济宁大数据中心和运河软件产业园建设,集中扶持高端光伏、LED、光通信、大数据、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围绕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精密制造、机器人、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突破关键技术、核心部件,健全协作配套体系,形成完备产业集群。加快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推动化工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集聚化迈进。

此外,以凯赛、利特纳米、益大新材料等龙头企业为主导,建设绿色尼龙、石墨烯、针状焦等高端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依托比亚迪、比克电池、联诚等龙头企业,引进电机、电控等产业链项目,支持梁山专用车、重汽商用车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形成整车生产能力。在高档纺织服装产业方面,以如意集团为引领,支持纺织服装企业向服务制造型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知名时尚纺织智造基地。大力发展新医药产业,以国家级生物技术产业基地为依托,扶持鲁抗、辰欣、希尔康泰等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构建以高端制剂、中成药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打造现代生物医药基地。

加快园区智能化建设,形成特色鲜明产业格局

强化园区主体。按照产城融合理念,厘清园区边界,提升规划水平,实现总规和专项规划全覆盖。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加快园区智能化建设,重点打造2个示范智慧园区。设立50亿元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每个园区明确2至3个主导产业,形成主业突出、特色鲜明、协调配套的产业格局。

鼓励大型企业围绕产业链兴建专业园区。启动“雁阵计划”,对年销售收入在50亿元以上“头雁”企业,建立市级领导“一对一”帮扶机制,鼓励企业全球配置资源,力争2家企业营收过500亿元、4家过100亿元。对销售收入过10亿元“隐形冠军”企业,集成要素资源重点支持,打造“雁阵”企业群体。

实施“十百千”品牌培育工程,新增中国驰名商标、山东名牌产品10个以上。以一流企业家队伍打造一流企业。构建“敢亲”“真清”新型政商关系,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为企业家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记者 张昭晖 杨兆锋 报道)

新闻推荐

2017年济宁人社十大“高光时刻”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8年1月18日星期四编辑:苏洪印组版:李腾校对:孙文迪B07本报记者贾凌煜通讯员徐文锋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