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徐春霞告别30年棚户区

大众日报 2018-01-19 08:28 大字

□本报记者王德琬

本报通讯员张美荣

1月4日,一场大雪给大地裹上银装,路上行人稀少,只有凛冽的北风肆无忌惮地刮着。

记者来到家住兖州区九州方圆小区E区14号楼的黄媛家,“暖气真给力,还是家里暖和!”进门的瞬间便与外面的寒冷形成鲜明的对比。黄媛的母亲,57岁的徐春霞正照看一岁两个月的外孙,这是黄媛的第二个孩子,她的大女儿一早便被送去了幼儿园。

2017年5月20日,韦园片区拆迁改造工程开始,年近六旬的徐春霞就搬来与女儿同住,半年多的时间,她真正感受到了居住在现代化楼房的好处。“不仅住着舒适,还干净卫生,冬天有暖气,密不透风,这样的生活从前可没敢奢望过。”

徐春霞被纳入拆迁范围的老房子是上世纪70年代建起的平房,低矮狭小,除了大门就是3间屋,面积总共不到80平方米,连个院子都没有,她自与丈夫结婚后便在那儿居住了30年。

“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夏天闷热,苍蝇蚊子绕头顶飞;冬天还凉,寒风从窗户和门缝往屋里钻,点个煤炭炉子都兜不住热。”入冬后,徐春霞在女儿家穿着一套棉睡衣还嫌热,她自嘲:“我真是不知足,在老家时室温也就是十二三度,白天穿着大棉袄,晚上盖两床被子还冻得难熬,手脚都没有热乎的时候。”

棚户区生活的不便远不止于此,基础设施不完善,最伤脑筋的还是污水排放问题。早些年棚户区里道路没有硬化,更没有下水道,由于地势低洼,每逢下雨天,雨水总是从临近的主街道倒灌回胡同。“不穿雨靴就别想走出家门。”徐春霞还告诉记者,生活污水的排放也是一大难题,每天,生活污水都源源不断地从各家各户流向胡同,弄得胡同里又脏又臭;后来在这片区域居住的40多户居民每户掏了1000多元钱,集资请来施工队修建了下水道,生活污水才有了去处。但是,麻烦依然存在。“厕所里没有下水道,不能装抽水马桶,只能用旱厕,厕所内的污水只能用桶装,再倒往主街道的下水道里。”

落后的生活方式使得矛盾层出不穷。由于邻居家的厕所污水弄得主街道臭烘烘的,沿街的商铺和新搬到下水道附近的住户不愿意了。双方时常发生激烈地争吵,这是韦园片区经常见到的场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可祖祖辈辈都往下水道里泼,不往这倒往哪里倒?”

随着韦园片区拆迁工程的启动,破旧的棚户区和落后的生活方式终将消失。去年5月21日,黄媛更新了一条朋友圈消息:从小长大的地方,满满的记忆终成回忆……文字下方配上了一段视频,那是棚户区的一隅,都是已被拆掉屋顶的老房子。徐春霞告诉记者,其实咋一听说拆迁的消息并非满心欢喜,而且心疼。“毕竟是一砖一瓦盖起的房子,有自己的心血在。”但转念一想,拆迁后自己不仅能得到每户1000元的拆迁安置费,还能住进七八十平方米的新楼房,便不由得憧憬起了新生活。

如今韦园片区回迁工程建设如火如荼,新家园已初现雏形,再有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能完工。“房子一旦建好,我们就搬回来住。”徐春霞说,“孩子大了,他们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和空间,还是分开住好。我和爱人也早就退休了,有养老金,有亮堂的房子住,在家养个花,出门遛个弯,这生活仅是想想都觉得比蜜还甜。”

新闻推荐

拿到血汗钱,安心过好年

□记者孟一报道2017年12月17日,济宁市劳动监察支队的工作人员到工地宣传劳动维权知识。□本报记者张誉耀吕光社“终于拿到了拖欠的工资,这是大伙儿几个月的血汗钱,现在能...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