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贫困老乡患重病,***帮他去了病根拔穷根 “折叠人”再挺脊梁获新生

济宁晚报 2018-01-17 10:47 大字

见习记者刘帝恩

“你们快坐,喝杯水暖和暖和。”昨日,记者跟随济宁高新区接庄街道扶贫办主任陈鑫来到东贯村的冯周辉家里,披着薄大衣的冯周辉驼着背热情地起身招呼着。这是冯周辉手术康复后的第二个冬天,不大的屋子里暖洋洋的,冯周辉坐在床上和记者侃侃而谈。说起这些年的遭遇,冯周辉感慨:自己是不幸的,同时又是幸运的,感谢***让他有了“第二次人生”。

十多年病痛折磨 他失去生活信心

强直性脊柱炎这种病让冯周辉脊柱变形,每天都疼得睡不着觉。无法正常劳动、生活,还要面对别人的议论,这个原本开朗的男人逐渐变得沉默寡言。在病情最严重的那几年,他饱受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几乎失去了活着的信心。

冯周辉告诉记者,原本他也拥有十分美丽的人生:1989年毕业后,进入厂里工作,多才多艺、勤奋认真的他人缘颇好,然而就在工作顺利、和女友感情平稳的时候,他病倒了。1998年,冯周辉的腿、双肩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疼痛。“当时以为是受了凉,也没当回事。”冯周辉说,他去诊所拿了些治风湿的药,可往后的这些年,疼痛总是陆陆续续。女友的家人看他精神状态不好,像个病秧子,几次都想把这婚事给推掉。但女友打定了主意要和冯周辉过一辈子。在女友的坚持下,俩人在2002年结了婚,不久后女儿出生了。

2004年冬天,冯周辉的父亲得了脑血栓,家里的农活就撂给了冯周辉。繁重的劳作加上风寒入骨,冯周辉的脊柱每天都疼得下不了床。“由于身体不能动弹,当时我躺在床上,都没能送父亲最后一程。”说到这里,冯周辉脸上写满了遗憾与失落。

“你趁着年轻,带着孩子走吧,别管我了。”这些年,冯周辉不止一次劝妻子和自己离婚,但无论他怎么说,妻子就是不离不弃。冯周辉说,如果没有家人支持,自己早就崩溃了。

迎来转机,精准帮扶走上康复路

随着脊柱越来越弯,冯周辉的头快要贴到膝盖上了,邻里老少看着都很心疼,村里专门联系给冯周辉申请低保户,但他拒绝了。“当时就盼着身体能好些,我觉得靠自己的双手一定能过上好日子。”冯周辉告诉记者,他起初靠修自行车赚些钱,但没想到病情会发展到这么严重的地步。

2015年上半年,拗不过妻子的坚持,忍受了十多年痛苦的冯周辉在妻子的陪伴下到城里的大医院检查。医生告诉他,手术要20多万,而且风险还很大,但不做手术可能过几年骨头就会坏死。“虽然大夫说报销完也就花六七万元,但以我家的条件真地拿不出这么多钱。”冯周辉告诉记者,听完诊断结果,自己感到了深深地绝望。

几个月后,冯周辉的病情迎来了新的转机。2015年12月中旬,高新区检察院的刘汉瑞检察长来到对口帮扶的东贯村,见到了病痛缠身的冯周辉。“刘检察长详细询问了我的情况后,告诉我会帮助我把病看好。”冯周辉告诉记者,仅过了6天,刘汉瑞又来了,那天的情景让他一辈子也忘不掉——家门口停了一辆大巴车,满满当当坐了20多个人,其中有七人都是穿白大褂的。刘汉瑞考虑到冯周辉行动不便,直接联系了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几位专家到他家里会诊。“没过几天,就把我接到了市第一人民医院。”冯周辉告诉记者,刘检察长掷地有声的话语让他印象深刻,一句“这样的家庭咱不救谁救”让自己每每想起就会热泪盈眶。

身体好了,想拾起手艺回报社会

从手术完第14天下床,到转院在兖矿三院进行康复治疗,冯周辉觉得那段时间就像做梦一样。尽管手术的过程和随后的康复治疗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冯周辉心里很暖、很踏实。接庄街道为他免去了全部手术和治疗费用,让他没有了后顾之忧,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康复治疗中去。

如今,每月273元的低保金、85元的生活补贴、85元的护理补贴,孩子的助学补贴,耕地补贴……细算下来,冯周辉每年能拿到1万多元的补贴,再加上种的小麦和玉米、妻子打工等其他收入,冯周辉家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已经达到了脱贫标准。

“现在我已经能骑着电动车在村里转转了,感觉真不错。”冯周辉说,因为自己得病十几年间几乎不出门,现在村里很多老人都已经不认识他了。

“现在身体好了,之前学的那些手艺活和乐器也能重新拾起来了。”听说家附近要发展河堤经济,广场公园湿地也会建起来,冯周辉充满了期待,他说:“现在农村发展的这么快,环境越来越好,俺也想给村里出点力,回报社会。”

本报记者采访冯周辉

新闻推荐

新思想引领转型发展 新时代谱写崭新篇章 济宁全辖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纪实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