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传承千年 顺应潮流可私人订制

济宁晚报 2018-01-12 10:09 大字

核雕,是门精巧的技艺。

一个个其貌不扬的橄榄核,在核雕艺人手中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从古至今,核雕经历了由简到繁、从民间“小技”到艺术奇葩的漫长发展之路。核雕艺术家们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艺术情趣、技艺侧重,在橄榄核的寸余之间尽情发挥、施展各自的雕刻才艺,使核雕渐具规模,呈百花齐放、多彩多姿之势。

本期匠人匠心,记者带您走近济宁市任城区核雕非遗传承人——王清湖,讲述他与核雕的不解之缘。

据悉,当今的核雕品种花色更加丰富多彩,核雕的分类大致有两个方面,按照用途划分,可分为挂件、串珠、摆件等形式;而从内涵上看,则包括佛像、人物、生肖、花鸟、瓜果、景致等题材。核雕虽微,大千世界蕴藏其间。人们或将它系挂于胸颈、腰间,或垂吊在执扇、折扇下,或摩挲赏玩于掌心,或作为摆件陈列,其乐融融,意味无穷。

核雕这门艺术,听起来似乎有点偏门,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曾“接触”过。“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这段状物文字出自我们在中学时代最熟悉不过的《核舟记》,展示了明朝时期核雕这门民间艺术的盛行。

记者了解到,核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究竟源于何朝何代尚无史书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宋朝中期,距今一千多年了。“核雕题材最常见的是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神佛,比如一些人带的护身佛或者本命佛。除了这些常见的大众题材,最多的就是私人订制。”据王清湖介绍,现在玩核雕的人不少,有些玩家在购买前会提出自己的要求和想法,偶尔还会比较详细地提供一些素材,他会在这些基础上再进行创作。“春节之前,上门购买属相核雕的顾客会比往常多,而且有些顾客对其属相的核雕会有明确的要求。”王清湖表示,这种情况下,他就需要根据顾客要求,综合考虑怎样将一个素材更好地体现在一个橄榄核上,再根据自己的风格加以变化。

核雕:方寸天地有乾坤

○陷入瓶颈 使用纹理创作核雕

对于当前核雕手艺的传承和发展,王清湖表示,由于机器雕刻的出现,从事手工核雕的人越来越少。同时,机器雕刻的出现对整个核雕市场造成的价格冲击也很大。“虽然,机器雕刻目前尚未对纯手工核雕等高端市场造成太大影响,但不能否认的是,目前全国核雕市场都在走下坡路。”王清湖说,对于大多数手工核雕艺人来说,兴趣爱好是支撑他们坚持这个行业的最主要原因,但正是因为想做好这门核雕手艺,大家都还坚守着。

王清湖认为,制约当前橄榄核雕发展的原因有核雕艺人之间的交流甚少、竞争意识差,导致各自在雕刻上都遇到了一个瓶颈而无法突破。同时,宣传力度不够,核雕往往只被圈内人所熟悉,对大部分人来说相对陌生。好酒不怕巷子深,但在信息发达的时代里是行不通的。

此外,王清湖表示,手工核雕艺人应放开思想包袱,认真地思考该如何发展橄榄核雕。进行具有主题思想的核雕创作,首要的一点就是如何表达作品内涵与意境情趣的问题。由于核雕材料特点的限制,这种表述受到极大的制约。所以,如何用纹理成为确立主题思想和表述主题思想的重要一环。

(杨柳 报道 摄影 范玉洁)

○热爱雕刻 自幼动手能力强

近日,在竹竿巷文化市场二楼的一间10平米左右的店铺内,记者见到了核雕非遗传承人王清湖和他的部分手工作品,只见放置于店铺一侧的两个展示柜中有序地摆放着各种题材的核雕作品,仔细一看,呈现在一枚小小橄榄核上的人物,精细到可以看到脸上的苍老纹路。

今年48岁的王清湖从小偏爱美术,在上学期间,虽然曾多次尝试考美术专业,但都遗憾于文化课较差,没能如愿。“从小喜欢美术,动手能力比较强,就喜欢找一些木头雕雕刻刻。”王清湖告诉记者,在正式接触核雕之前,他常做的是木雕。后来2008年前后开始接触核雕,但当时也只是工作之余的兴趣爱好,“那时候,我有时间了就来市场上淘两个核,回去自己琢磨,雕着玩儿,雕刻完之后,有朋友看着喜欢就直接送人了。”王清湖说道。

记者了解到,2011年,王清湖从工作单位内退之后,就正式迈进了核雕行业。“相对于木雕等其他雕刻艺术来说,核雕以果核为创作原料,这一特点就使它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王清湖表示,核雕需巧妙地利用植物果核上的纹理,经过揣形摹象,刻制出生动有趣的客观物象。同时,植物果核一般具有体积小、纹理不规则和表皮薄而脆等特点,因此雕刻核雕工艺的难度相当大。

○“减法”艺术 每一刀都要心中有数

“核雕虽小,却能容大千世界于方寸之间。”王清湖说,雕刻是一门“减法”艺术,尤其是在橄榄核上施刀,每一刀都要心中有数才行。记者了解到,在动手雕刻一件作品之前,王清湖首先要根据雕刻题材考虑橄榄核的尺寸、核质;其次,要考虑到橄榄核里面有仁,是空腔,且它的整个外表面有两到四条棱。等完全思考清楚怎样把一个题材更好地表现在一个橄榄核上,他才会开始动刀。王清湖说,相对于雕刻的过程,前期的构思也是比较费时的阶段,如果脑海中有了清晰的构思,那下刀也会比较容易。反之,如果在雕刻的过程中出现僵局,很容易造成原材料的浪费。

为了能静下心来雕刻,这些年,王清湖的生物钟都颠倒了。“白天事情繁多,时常有客人上门或者朋友来串门,根本没有时间雕刻,而且环境太杂,也不适合雕刻。”王清湖告诉记者,晚上多有空闲,又安静,这些年他就逐渐养成了晚上雕刻的习惯。“一般晚上七八点钟开始雕刻,一直到凌晨两三点钟。”王清湖说,持续雕刻的时间长了,眼睛、颈椎和腰都受不了,期间他会站起来走动走动,稍事休息。这样的工作强度下,单粒核雕作品,王清湖一般两天左右就能完成。

新闻推荐

移风易俗树新风

近年来,济宁市掀起移风易俗新风潮,推行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整治婚丧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移风易俗的理念深入人心。图为南张街道道店子社区“移风易俗”文化长廊里的宣传标语。(董绍进摄影...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