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退休工人老景的幸福生活

济宁日报 2017-11-30 10:13 大字

本报记者鲍童摄影报道

“现在的生活,比以前是再好不过了。”已70岁高龄的景尚林是生活在济宁城区的一名普通退休工人,曾经历了15年在甘肃支边的艰苦生活,过着现在越过越好的幸福生活,让这些曾经为建设祖国而付出自己美好青春年华的他倍感欣慰。今天就让我们听听景尚林的故事。

景尚林是天津人,1979年结束了在甘肃的支边工作后,就来到了济宁,虽然已在济宁生活了近40年了,但他言语间仍有着浓厚的天津味。作为最早一批支边知青,景尚林1964年就来到了甘肃。“那时是以参军的名义过去的,当时国家号召‘屯垦戍边\’,支援边疆建设。”当时,景尚林的支边地在甘肃省酒泉市玉门镇,喝的是祁连山留下来的雪水,住的是帐篷,景尚林告诉记者:“当时那里非常的荒凉,风沙非常的大。咱们这边的人过去后面对那边干燥的天气,根本是受不了。刚开始很多人都发生了嘴裂、手裂、流鼻血的情况。”

“春风不度玉门关”就是描述景尚林支边劳动的地方。“我曾经不相信这句话,等到了嘉峪关才真正理解诗里所说的场景。在关里一点风都没有,到了关外却是风沙四起。那边风沙弥漫,这边就一片晴天。”景尚林回忆说:“那时候,人们的想法也都很简单,就是一心要摆脱掉贫困的生活,因为心中有信念,苦也不觉得苦了。改变边疆面貌,争取多打粮食,多支援国家、多支援建设。”

艰苦困难时期,也并没有磨灭老景乐观的性格。自小在天津长大的他,打的一手不错的天津快板。“因为年轻的时候毛主席号召多学几门技术和手艺,出门难不倒你,也就是艺不压身嘛。天津也是曲艺的窝子,上学的时候就学会了快板。到了甘肃正好派上用场。”景尚林和其他知青一同成立了文艺队,丰富当时枯燥、艰苦的生活。景尚林告诉记者,当时他们那里有西安的、兰州的、上海的……来自祖国各个城市的知青,他们中有不少高中生和大学生,他们帮着写词,老景就唱。

就这样,景尚林在甘肃一呆就是15年,1979年才回到天津。因老伴是同样在甘肃支边的济宁知青,没多久他就调到了济宁。景尚林告诉记者,他很想再回到他曾奋斗建设过的地方去看看,但因身体的原因,他已经好久都没回去了。只是通过回去的战友们为他专门录制的光盘,看看当年他们建设过的地方现在是什么样子。“原本荒凉的风沙地带,现在都盖起了楼房。有种葡萄的、有种果树的,各家各户小日子过得都很好,庭院也很漂亮。”景尚林说。

景尚林现在的生活,可以说就像芝麻开花一般节节高。从小就喜欢文娱、爱好天津快板的老景,现在每逢朋友聚会、或是晚上都会在小区老年文娱活动中心里总是情不自禁地唱上一两段。“日出红霞布满天,十九大精神照山川。济宁古城变了样,城市面貌大改观……”这是在景尚林自己创作的快书《济宁赞》中的一段。因为十几年前得了胃癌,景尚林的胃部被切除了三分之二,为了改善体质,生活也是很讲究,一天吃一只大海参,牛羊肉不断。“这还不都是党的政策好啊,又赶上了退休工资十三年连涨,现在的生活和以前相比真的是好的太多了。”景尚林说。加上孝顺儿子的照顾,老景每天都过得非常舒心。每天除了在家打扫卫生、料理家务,他还坚持做做运动、打打拳。每到周末,两个儿子带着孙子回家团聚,一家人其乐融融。

老景的生活虽然平凡,却是在我们普通老百姓生活最真实的写照。经历过艰苦年代的磨练,更会理解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他精神好、神态好,景尚林告诉记者:“咱老了,也赶上了好时代,过上了新生活,特别是前段时间听了十九大的报告,更是对今后更好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新闻推荐

环境保护税法知识知多少(二)济宁市地方税务局

6.环境保护税的税率是如何确定的?按照2014年9月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关于调整排污费征收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2015年6月底前,将大气和水污染物的排...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