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弯弯的运河,悠悠的情思

济宁日报 2017-09-22 13:18 大字

山东济宁梁方苏老运河在济宁市区由南北向东西拐了一个大弯,把市区分为了东北、西南两大片。转弯处恰好在市区中心位置,从这道湾分头向下游延伸三五里的沿河两岸,最能呈现老济宁运河城的风貌。由于有滨河之便,济宁人的生活总会与这段运河有着丝丝缕缕的关联,厮磨出点点滴滴的故事。故事各异,可能不那么委婉新奇,更不惊心动魄。但当我们清闲下来时,无论是众人漫聊,还是一人回味,总会让人觉得意味悠长。

我与老运河的故事,从童年记事起就模模糊糊开始了,说起来是玩和吃两件事,给了我对运河最初的印象。在只有吃喝玩两门心思的儿童心目中,运河边是最好的去处,特别是南门口一带最吸引孩子。

那里有那么多好吃的,兰芳斋花样众多、香甜可口糕点,一品香热气腾腾、肉香四溢的天津包,玉堂酱园醇香诱人、琳琅满目的各色酱菜;还有那众多的,孩子们叫不出名字的饭店、摊铺,现做现卖着油炸菜盒、精肉馅饼、五香锅贴、荤素煎包。红脸膛、白胡子的回族老爷爷吆喝着五香酱牛肉,瘦小精干的南方老太太叫卖着秘制鸡杂碎,夜晚一副副甏肉干饭担、高汤馄饨担又挑上了桥头。

那时小小的我,即有了一个特别发现,那么多好吃的熟食,都是用阴干的老荷叶包着。荷叶的清香和食物的原香,混在一起更加诱人。每当父、母亲回家带来了荷叶的香味,嘴馋鼻尖的我就判定有好吃的了。在南门桥上,我曾看见一捆捆荷叶从船上卸下,那肯定是供各家店铺包装食品的。飘溢的荷香,或许是运河古城的一道特色。

那里有那么多好玩的。学龄前常跟着母亲到南门口运河边洗衣物,那时无自来水,居民不敢奢侈地用水。好在邻近运河,家庭主妇们常把家中的大衣物拿到河里去洗。岸边有许多常设的洗衣位置,光滑的石板一半斜浸在水里,一半露在岸边。母亲和那些大姐、大姨们一溜排开,抡起棒槌敲打着石板上的半泡在水里的衣物,砰砰作响,在清晨和傍晚的河道上空震荡。我则随心地在附近玩耍,看来来往往的船只穿过南门桥拱形的桥洞。船夫们把着篙,威武地站在船头;纤夫们弓着腰,拉紧了缆绳;河工们转圈推动着绞车,船家的孩子们身背着漆成红色的大丫丫葫芦,趴在甲板上玩耍。远处的河湾里,静静地支着搬鱼的罾网,渡口处一只摆渡缓缓横行在河道。

少年时期的孩子,身体心智日渐成长,与运河的交往更加密切了,充满着好奇和探索精神,大运河每每都会给我们新奇。

母亲常让我到玉堂去打酱油、醋,我总是不愿按原路来回,故意绕道从河南岸过大闸口桥,流连忘返。在红炉看铁匠师徒二人挥着大锤、小锤,节奏叮当打得铁块火星四溅。在银楼看店主眼戴墨镜、口吹喷灯熔化着红亮银水。在石器店看老师傅脚踏飞轮、淋着水,精心地研磨着烟袋嘴。岸边的空地上还有架起的纺绳车,数条长长的麻绳挂在架上,两边二人摇动纺车,中间一人推着合股器理顺麻绳,绳子在他身后奇妙地变化,两股或三股、四股转身变成了一股。

河湾南端直通南阳湖,各种湖鱼逆水游进了运河。两岸多了许多捕鱼的人,垂钓的、撒网的、搬罾的,最让孩子们叹服的是叉鱼。一天我正在南门桥下游玩,看见一手持鱼叉的大哥从岸上饭店里下来。他在桥洞下静望着水面,突然一叉投向水中,迅速挽起手腕的牵绳收回鱼叉。好家伙!一条大大的火头鱼在叉头上打着扑腾,被拽了上来。他乐呵呵地说:“店里的客人正等着吃鱼呢。”我和小伙伴们也学着捕鱼,自制的小鱼网只能捞到浅水里那些小鱼苗,自制的钓鱼竿也往往收获极少,但仍然乐此不疲。我们的活动范围沿运河两岸逐渐扩大,南到顺河门码头,西至新挖的大运河。看渔家船头的鱼鹰,卖湖里新产的蜗螺、莲蓬、菱角,还在河水里噗噗通通地学会了游泳。

没想到老运河也有干涸的时候,1958年老运河就不通航了。一天,孩子们发现老运河干得见了底了,一汪汪淤泥和一堆堆积沙布满了河道。他们不知即将治理河道,尽管心里带着疑惑和惋惜,仍然到河道里玩耍。河底难得暴露出它秘密的世界,我们在那里扣泥鳅、挖贝壳,还有幸捡到破铜烂铁,到岸上废品店里卖钱,懂得了劳动可以挣钱,铜比铁价值要高。有的孩子不幸挖到了战争时期遗留的炮弹,发生了事故,引起了老师、家长们的警觉。那时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正处高潮,炼铁炉急需耐火材料,学校发动小学生捡碎瓷片、破砂器充当原料,古运河底一时成了孩子们淘宝的富矿。后来大炼钢铁的高炉灰飞烟灭,老运河又通入了清清的河水,运河湾依旧宁静迤逦。

1970年,我有幸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国营企业工人。我所在的济宁电机厂就位于老运河东岸,隔河相望是巍峨庄严、金碧辉煌的东大寺。我每天都要抄着河湾这条近路上下班,更加亲近了运河。在济宁,电机厂不算大厂,却算得上一个老厂。它的前身是济宁老电厂——电灯公司的维修车间。老电厂高高的烟筒矗立在运河之畔,每天早晚的报时汽笛声,可传到市区各个角落。电机厂自力更生建造的三层品字形办公楼,紧邻河岸,因文革中被争夺、火烧而出名。工作之余我常到运河里游泳,或到小闸口桥西小书店里购书,或到桥东青年饭店给父亲捎回那里的名吃菜盒。

济宁市的许多工厂都是在老运河边起步和发展的,解放前的工厂有电灯公司、面粉厂、火柴厂、玉堂酱园、永顺铁厂、新济铁厂。新中国成立后,永顺、新济两铁厂相继迁离运河畔,发展成为通用机械厂、动力机械厂,许多新厂又在河畔崛起。上世纪50至70年代,是运河两岸工业最兴旺的时期,大大小小厂家多得难以数清,行业涉及机械、化工、纺织、轻工、粮食加工。众多工厂带来了经济发展,老运河的水质也在悄悄变化。河水颜色渐渐加深,河面上飘起了片片油花,打上来的鱼带着柴油的气味,再也没人敢下河游泳了。

我们的运河难道风光不再了吗?人们在质疑,人们在思考,人们在觉悟。1973年,济宁再一次开展了对老运河的治理,彻底清淤,铺设石质河槽、石筑岸堤。各工厂是制河的主力军,分段承包工程,工厂的青年们轮流到工地参加劳动。工地上常常发生新奇的故事,小闸口挖出了镇河的铁牛,草桥口挖出了残缺的枪械等等。一年的努力,老运河的面貌得到一次大的改观。

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文明发展的理念不断提升,如今,所有的工厂几乎都迁离运河两岸,迁出了市区。运河古城正在以更尊重科学、更关注民生、更凸显文化的新理念,进行新一轮的治理。济宁人民期盼着运河古城更加美好的明天。■本版摄影崔璐赵星灿

新闻推荐

关于公布行政执法监督投诉举报电话的公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完善行政执法投诉举报和处理机制,促进行政执法机关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现面向社会公布行政执...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