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后”家庭主妇:路上的时间少了 生活的节奏慢了
本报讯“创城以来,我的生活节奏在不知不觉中放慢了,堵车、过马路的时间少了,健身、娱乐的时间多了,感觉每天不再那么‘赶\’了。”家住城区的市民谢运芝谈及创城,最大的感触就是每天的时间变得富裕了,闲暇时唱上几句豫剧、看几张报纸,生活品质又上了一个台阶。
谢运芝是一位“50后”家庭主妇,像不少五六十岁的妇女一样,自退休以来就开始“围着锅台转”,买菜、做饭、收拾家务、接送学生成了每天的工作。“早晨5点半起床,锻炼身体、做早饭,6点40左右孙女去上学,8点左右孙子上幼儿园,8点半我去菜市场买菜,10点钟左右开始摘菜、洗菜、做饭……”谢运芝告诉记者,自从有了小孙子以来,每天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要是堵个车、排个队,就得“跟时间赛跑”,邻居们经常看到她一路小跑。
不过,最近她的生活节奏渐渐慢了下来。“交通更通畅了、过马路不再长时间等待了、排队的时间少了……我们家庭主妇的时间也就多了。”谢运芝说,以往路上一堵车就是十几二十分钟,过个马路也要等上五、六分钟,菜市场买菜还需要排队,时间都被浪费在路上了。如今,随着创城的深入,机动车礼让行人已成为制度规范,市民之间的文明礼让也成了习惯,城区大量路栏的设置,让交通更有秩序。
上月,她刚在济宁老年大学报了一个戏曲兴趣班,一周三、四节课,平时下午有时间唱上一两个小时。“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从家里到老年大学这条路堵车频率很高,我不会骑车,坐公交车至少四五十分钟。而现在不一样了,最多二十分钟就到了,时间松快多了。”谢运芝说,如今,家庭主妇的生活节奏变慢了,文化休闲活动也多了起来,闲暇时还翻腾翻腾微信、唱唱戏曲、学习学习新的知识,感觉生活充实多了。
(本报记者宋娜报道)
新闻推荐
本报讯在社会救助管理站的世界里,每一次对流浪者的询问、登记、救治、寻根都有了不同的含义。如今,在济宁这座洋溢着温度的城市里,流浪者受到更多的关注与救助。最近两年,仅济宁市第一救助管理站救助...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