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李白高调宣扬济宁城市文明建设

济宁日报 2017-08-18 10:20 大字

张九韶唐代大诗人李白,携妇将雏在任城寓居多年,为这座城留下了诗章,更难得留下了一篇书于任城县县衙大厅墙壁上的散文:《任城县厅壁记》。此文高度颂扬了任城县县令贺知止的施政才能和突出政绩。

贺县令作为一个能干的“好官”,他在任城的功绩应该是多方面的。但诗人并没有写他关于城市建设、发展生产、改善民生、兴修水利、造桥铺路、扶贫救灾等诸如此类的内容;而只集中一点,着重写他大力加强济宁城市文明建设,执政三年,济宁的社会风气大为改观,精神文明之花处处绽放。

诗人围绕这条主线,将全篇分为三个层次进行阐述。

一、写任城原有古朴的风清气正的良好的社会风气,曾是饮誉全国的文明程度很高的城市

文章开头,在对任城悠久的历史和“冲要”的地理方位介绍之后,紧接着写到了任城的社会风气:“青帝太昊之遗墟,白衣尚书之旧里。土俗古远,风流清高,贤良间生,掩映天下”。这位“风流清高”“掩映天下”的白衣尚书,代表着济宁文明的高度,并成为全国文明的标杆。白衣尚书,名郑均,东汉任城人。他名载青史,《后汉书》《东观汉记》记载他廉洁勤政等许多感人的事迹。他退休归里,皇帝下诏书题的褒奖词是:“议郎郑均,束修安贫,恭俭节整。前在机密,以病致仕。守善贞固,黄发不怠”。他一生“守善”,到了老年,仍不懈怠。退休第二年,皇帝更给予他更高规格的褒奖,皇帝不顾路途漫漫、舟车劳顿驾临任城,亲至郑均家中,当面赐其终身享受尚书俸禄,故时人称其“白衣尚书”。

如果那时评全国文明城市,济宁应名列前茅了。

二、写任城良好的社会风气遭到破坏,刮起“豪侈”之风

紧接着,作者写道:“地博厚,川疏明。汉则名王分茅,魏则天人列土。所以代变豪侈。家传文章,君子以才雄自高,小人则鄙朴难治。况其城池爽垲,邑屋丰润。香阁倚日,凌丹霄而欲飞;石桥横波,惊彩虹而不去。其雄丽坱圠,有如此焉”。

任城的社会风气“所以代变豪侈”,作者提出了两点原因。一是自然条件的因素:“地博厚,川疏明”,是说任城周围有广博肥厚的土地,又有疏通清亮的河水,如此优越的水土条件,为“豪侈”之风提供了物资基础,穷山恶水之地是豪侈不起来的。二是人为的原因:“汉则名王分茅,魏则天人列土”,是指汉时封孝王刘尚为任城王,魏时封威王曹彰为任城王。两任皇族权贵封任城王,其奢靡的生活带坏了社会风气。

那么,豪侈之风的表现是什么呢?作者也提出两点。一是人变懒了,变坏了。“家传文章,君子以才雄自高,小人则鄙朴难治”。所谓“君子”懒于读书,腹中空空,只以前辈的文章来标榜自己的才华。而普通小民,更是难以治理,泼皮无赖一多,社会自然难以安定。二是人们变得贪图物质享受。“况其城池爽垲,邑屋丰润”。居民住的房舍一味追求丰润奢华,城市建筑一味追求雄丽、高大。我十分欣赏的四六句联语:“香阁倚日,凌丹霄而欲飞;石桥横波,惊彩虹而不去”。原以为是赞美济宁城市风貌的,其实是作为豪侈之风的一种表现被作者加以贬斥的。

我想,刮起豪侈之风首先应涉及官风,不知李白为何笔下留情没有提及。但从后面的“权豪锄纵暴之心,黠吏返淳和之性”的正面表述看,恰恰证明当时的官风是很糟糕的。另外,豪侈之风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大吃大喝、铺张浪费,我们的酒仙诗人恐怕是有意回避了。

三、写贺县令主政三年,大抓城市文明建设,任城的社会风气大为改善,“再复鲁道”“帝择明德,以贺公宰之。公温恭克修,俨实有立。季野备四时之气,士元非百里之才。拨烦弥闲,剖剧无滞。镝百发克破于杨叶,刀一鼓必合于《桑林》。宽猛相济,弦韦适中。一之岁肃而敬之,二之岁惠而安之,三之岁富而乐之。然后青衿向训,黄发履礼。耒耜就役,农无游手之夫;杼轴和鸣,机罕颦蛾之女。物不知化,陶然自春。权豪锄纵暴之心,黠吏返淳和之性。行者让于道路,任者并于轻重。扶老携幼,尊尊亲亲。千载百年,再复鲁道。非神明博远,孰能契于此乎?”

在“万商往来,四海绵历”商业发达的这座城市刮起豪侈之风之际,贺知止被皇帝选中来任城委以重任,是因为他有多方面才华和处理政务的高明艺术。面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道德滑坡的局面,经过大力整顿和春雨润物般的教化,他任职第一年,老百姓就变得恭敬而有教养;第二年老百姓就得到了实惠和安全感;第三年更过上了“富而乐”的生活!人们的幸福指数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强大浓厚的文明风尚的氛围中,各色人等的不文明行为自然而然地受到约束和遏制。在春风风人、春雨雨人、习习儒风的熏陶下,人们向善的本性陶然自春般不知不觉萌发生长。权豪不再纵暴施虐,黠吏恢复了淳和之性。社会上没有游手好闲之徒,男耕女织,辛勤而快活地工作着。青年人乐于接受训导,老年人则按礼法行事。行者让道,任者争担,扶老携幼,尊尊亲亲,济宁的文明之花处处绽放,又重新恢复了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鲁道”。李白描绘的这种和谐、安宁、快乐、幸福的生活图景是多么令人向往!这应拜贺县令狠抓文明建设所赐啊!

如果那时评全国文明城市,济宁亦应名列前茅了。

当济宁今天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之际,读一读李白的这篇带有文献价值的文章会受到启发和鼓舞。济宁作为孔孟之乡,在历史上一直重视城市文明建设。这座城曾诞生白衣尚书这样的全国文明的标杆和官员道德的楷模,更出现过贺县令这样的狠抓济宁城市文明建设的典型。而大诗人李白写文章高调赞美他们,对济宁城市文明建设进行鼓吹和宣扬,是因为他深知文明对一座城市的重要。今天,我们应该发扬传统,继往开来,站在时代的新高度,共同谱写济宁文明的新篇章,白衣尚书的故乡定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现代文明之花来!

①太白楼与李白塑像

②③④陈列于太白楼、凤凰台、太白湖的《任城县厅壁记》展板与刻石。■崔璐摄影

新闻推荐

小记者走进青少年宫感受国际跳棋的魅力

见习记者刘锐8月13日上午,济宁市小记者团10余名小记者来到济宁市青少年宫,亲身体验国际跳棋的乐趣。活动开始后,方圆棋院的国际跳棋教练许馨老师首先为小记者们讲述国际跳棋的渊源历史和下法...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