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取名、取字、取号有何讲究

广安日报 2021-12-05 01:00 大字

上古时期的人取名字都很朴实,史载夏商两代的人名有: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盘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作为人名。后来,随着语言文字的发展,人的名越来越复杂,给人起名也成了一门学问。

古人命名,重取义、重内涵。《左传·桓公六年》记载春秋时代命名的五个原则为:“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其意思是,要根据其出身特点,从追慕祥瑞、托物喻志、褒扬德行、寄托父辈期望等几个方面比照取名。该书还提出“七不”,即“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来取名,就是不能用国家、官职、地名、人的缺陷、牲畜以及器物钱币作为名字。

取名时还需注重男女有别,如男名多用威武勇智、刚强猛毅之字,女名则多选贤淑、艳丽、优美动听之辞。

另外,取名还反映着身份特点,如官宦富贵之家,多以忠孝节义、福禄寿康、升官发财之义来命名,所以叫仁、义、礼、智、信、得福、德贵、延寿、荣升、继祖、耀祖、续宗的人多。平民百姓也想过好日子,盼望多子多孙,上学念书,所以叫富贵、德福、进财、志学、平安、长顺、满仓、满囤、保成、金锁、栓柱等名字比较普遍。

古人取字源于商朝,盛行于周朝,后来形成了一种制度。《礼记·曲礼上》称:“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jī,用簪子结发)而字。”故后来亦称女子许嫁为“字”,把未许嫁的少女叫“未字”,亦叫“待字”,遂有“待字闺中”之说。

《颜氏家训·风操》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颜之推认为,人名用来区别彼此,字则体现一个人的德行(即“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所以又称“表字”。

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还有号。号是人的别称,所以又叫“别号”。号多为自己所取,亦有他人所起。

号因不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有以号明志的,如宋周敦颐称“溓川先生”,明归有光称“震川先生”,王夫之称“船山先生”等。

有些人的号是在死后由门人、后人上的尊号,如晋代陶潜的“靖节”等。

有些人死后,皇帝会为其赐谥号。如宋包拯称包孝肃、岳飞称岳武穆、清纪昀称纪文达等。

另外还有绰号,大都是由他人所取且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如《水浒》里梁山好汉个个都有绰号。

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于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如卢仝的《玉川子诗集》,杜牧的《樊川文集》。(老雷 辑)

新闻推荐

阳光向上 开朗自信 乐于助人 王煜桐:立志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本报记者万德龙现就读于梁山县第二实验小学的王煜桐,是一个爱学习、爱思考、认真踏实、成绩优异的好学生。她孝敬父母、尊...

梁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梁山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