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蔬菜大棚鼓了村民腰包 以产业发展为依托,梁山县刘普桥村实现旧貌换新颜

农村大众报 2021-03-09 14:46 大字

“今年的收成不错,一个棚能挣5万元左右。”近日,村民任仲成一边把新采摘的西红柿装车,一边笑呵呵地对笔者说,脸上写满了幸福。

任仲成是梁山县杨营镇刘普桥村的一名村民,因家中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原本在外务工的他不得不回家照顾老人,失去了主要收入来源,生活也越来越困难。为帮助任仲成家走出困境,村集体决定免收其第一年租金,鼓励他发展大棚产业,并专门请专家帮助指导,送政策、送技术、送实惠,确保他能够依托大棚走上致富路。如今,蔬菜大棚真变成了“小康”棚,任仲成夫妇在家门口既照顾了老人又鼓起了腰包,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

2018年,刘普桥村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开始发展蔬菜大棚产业,6座高标准蔬菜大棚经过公开招标承包给本村群众,村集体每年增收7万余元,形成了极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刘普桥村也随着产业的发展、经济的增收,从一个省定贫困村蜕变为省级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创建村,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老百姓看到了蔬菜大棚的可观效益,愿意承包种植大棚的越来越多。为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壮大集体增收,去年村集体利用上级扶持资金和农户自筹资金,又建设了6个蔬菜大棚,规模效益初步显现。依托大棚产业,村集体发展的路子越来越广,老百姓脸上洋溢的笑容也越发灿烂。

随着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百姓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也逐渐多样化。为发挥德治引领作用,该村定期举行“好婆婆”“好媳妇”评选,对评选出的“好婆婆”和“好媳妇”颁发荣誉奖牌和奖品。走在村里,笔者不时能看到村民门前张贴的“星级文明户、党员示范户”等公示牌。以自治为核心,该村重新修订《村规民约》,将移风易俗、环境卫生整治等内容纳入其中,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以法治为保障,村党支部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三务公开”民主评议等制度,发挥“一村一法律顾问”作用,定期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与法律援助。

走在宽敞平坦的村内道路上,最让村民代风存感慨的是近几年村里环境的变化。“经过整治,环境变美了,住得越来越舒坦。”为给群众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该村党支部对村内道路进行了硬化,村民回家的路更顺了。道路两旁的排水渠也重新进行了整修,并改造下水道栽植花草,原先污水横流的沟渠、坑塘也变成了广场、花园。村里还专门设置了垃圾桶,有专人定期清运。此外,村党支部投入资金80余万元,高标准建造了一处500余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设立了便民服务大厅、党员活动室、图书室等服务场所,不断拓展服务村民的功能。

农村大众报通讯员林福全

郑国栋

新闻推荐

债 权 转 让 公 告

我行拟对下列10笔贷款进行协议处置,转让价格合计62000元,有高于转让价格的请于2021年02月26日14点前联系梁山农村商业银行...

梁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梁山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