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扇,遥远的乡愁
覃海迅
盛夏来临,烈日当空,热浪一浪接一浪。怎一个热字了得?
电扇、空调闪亮登场。叹着清凉、舒畅的空调,想起那些年那一缕缕柔情似水的风—— 一把葵扇手中轻轻摇啊摇,缕缕清风徐来,是童年漫不经心的寻常。如今那手摇葵扇随意晃动的节奏,变成回忆中最动人心弦的音符。
我的童年在乡村度过。上世纪70年代,大队水利装的机组和柴油机发电,只能用作照明,不能用于其他电器。那时候,我们连电风扇也没有见过。
每逢盛夏炎热时节,一把葵扇子就是我们夏天最好的拍档,扇走了闷热,赶跑了蚊子,经济实用。有句俚语“扇子好扇风,时时在手中。冬春不见面,夏秋又相逢”。每个家庭都有几把葵扇、竹扇,多是就地取材制作的。竹扇用竹篾编织,需要点心灵手巧的绣花功夫。把篾染上颜色,织上线条图案或文字,或者编织好后再绘画、写字。我家就有几把织字和绘画的竹扇。砍下葵叶,用热水浸泡过后,用木板压平,晒干。裁去多余的部分,剪成“心”型或圆型,在外缘细针密线缝上一圈布包边,一把简单的葵扇就制作成功了。
孩提时,没电的乡村,没有电视、没有音响……但夏夜里山野间蝉情、鸟情、蛙情、萤火虫情,以及邻里亲人的乡情和父母的亲情弥补了这些不足。这样的夏夜别有一番欢腾、质朴、温暖的景色。月圆当空,将银辉洒向人间,如梦如幻。夜色柔和,周围还有天籁之声——虫儿鸣叫声、田间青蛙的摇滚。大概月儿、虫儿也在体恤人们一天的辛劳,送来了这么美的夜。大人们聚在一起摇着葵扇,聊着天。辛苦了一天的乡亲,吃过晚饭后,男人们夏天多会聚集在屋前屋后席地而坐侃大山。妇女抱着孩子,用葵扇轻轻拍打,扇风驱蚊。她们的话题多是柴米油盐生活琐事。无忧无虑的我们,手拉着手,唱着歌儿,跳着舞,欢快地做着游戏,不亦乐乎。
葵扇扇来了悠悠的风,扇走了人们一天的疲劳。扇来了温暖的、开怀的、爽朗的一片情趣,扇来了兄弟的同心,邻居的互助,暖暖的情怀!
那些年的夏天,每到繁星闪烁,明月高悬的夏夜,我家门前的“大禾地”总是热闹非凡。与我们相邻的几家叔伯婶母,这时便手摇葵扇,过来串门。他们或站或蹲,或席地而坐。那个时候,我们总是缠着奶奶讲故事,吴刚月宫斩桂、罗熊婆传说、薛仁贵征东、梁山伯祝英台和本地传说、典故,奶奶重重复复讲,我们总是百听不厌。爸爸最喜欢与同辈人讲“打猎经”、“唱戏经”。堂伯四十年代上过战场,时年已过花甲,他有个特点是外出串门从不用打手电。他经常讲战争往事,教育我们和平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叔叔是大队干部,他的聊天话题又有点与众不同。在那只有通过收音机和“道听途说”知道大千世界的年月,会听普通话,又有机会接触外面世界的叔叔成了“百事通”,他宣传政策,讲科学种养,各地的新鲜事……爽朗的谈笑声、小屁孩打闹声弥漫整个夜空。在葵扇的摇摆中,夏天的热劲缓了下来,燥热的心情逐渐恢复了平静……
我还没上学时,常听说哪个长辈为哪个年轻人摇“大葵扇”,当时还挺纳闷:年轻人为长辈扇风纳凉才对呀!随着年岁增长,后来才知道,摇“大葵扇”是有所指的,意指月下老人说媒。我想大概是古装戏中媒婆登场都是手摇葵扇。妈妈有时会受人之托摇起“大葵扇”,成功为好几对有缘人牵针引线。
时光过去三四十年,当年在奶奶怀中享受葵扇清凉的小孩,如今也已为人父了。时过境迁,乡下低矮的砖瓦房不见了,门前的晒谷场不见了。一个时代过去了,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楼,晒谷场都搬到了楼顶。阳台角也装上了空调。
葵扇已成为一种束之高阁的古董。那种久远的味道,是怀旧的情思掀起波澜的记忆。这样的心思慢慢飘向那片遥远的故乡,那块久违了的土地,还是以往的亲切,依旧的熟悉。
新闻推荐
央视版电视剧《三国演义》画面资料图片6月12日,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站(又称B站)上线央视版四大名著电视剧引发广泛关注,视频评...
梁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梁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