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吃颗杏
麦黄杏熟,杏和麦一样的肤色,黄得有意味。
杏算不得高端水果,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有人喜欢杏,有人不然,怕酸,透熟了的杏子,偶尔也会跳出一两个酸的,令人倒了牙根。
古人们喜欢杏子,主要是杏花,杏花开得早,二月杏花,比梅花迟,比三月桃花足足早开了三十天,所以咏杏花的诗就多了起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最为著名,杏花成了春信号,情调高高的。还有些,如“杏花春雨江南”、“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都美得出奇,连带着杏花又在古典诗情里美了一把,不凋不谢。
可是真正让杏入诗的还是苏东坡,杏花落尽,小杏初成,苏东坡去赏杏,就有了“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暮春时分,紫燕翩翩,青杏正好圆了季节的梦,一梦入夏,滋味满满的。苏东坡写杏的诗词不少,我独爱《蝶恋花·春景》,“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这般故事生动,有青杏盈盈的酸味。
不知苏东坡是否爱食杏,苏东坡会吃,苦难时还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三百颗不是小数目,估计肚子得撑得圆圆的。苏东坡没写过吃杏子的诗词,想必也尝过,合否口味,个中滋味没个记录,不好猜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出了桃花的深意,却没涉猎杏,陶渊明似乎是把杏遗忘了,实际上桃杏难分,同林正常得很。苏东坡推崇陶渊明,他们有相同的情怀,苏东坡却广泛些,豪放和柔情皆有,会吃会写会画会玩,比起悠然终南山大度得多。可谓桃有桃味,杏有杏味,荔枝有荔枝味。
成熟的杏子成就了一种颜色,杏黄色。杏黄的黄,和黄不同,有青气,正黄、偏黄、其他的黄做旗帜不行,杏黄可以,杏黄旗招眼。《水浒传》第六十一回中写道:卢俊义到了梁山后与山上的头领交手后见到这面杏黄旗:卢俊义寻思道:“须是赶翻一个,却才讨得车仗。”舍着性命,赶转山坡,两个好汉都不见了。只听得山顶上鼓板吹箫,仰面看时,风刮起那面杏黄旗来,上面绣着“替天行道”四字。杏黄这色和“替天行道”搭配,不犯克。
事实上我是喜欢杏的,但不爱食杏,杏的水分少,不合我的口味。喜欢杏是因为杏的颜色,杏黄与绿叶交合,是道不错的风景,养眼养心。小时村子里家家有杏树,结果后不看,无需看,想摘就摘了,不是个金贵的东西。村里人栽杏树,图个吉头,杏和兴同音,配上柿树,就是兴(杏)事(柿)了,门前有杏柿多好。
不爱吃杏,我对杏核有兴趣,杏核可去医药公司换钱,捡多了,卖了钱,可以买小人书或买冰棒,很是合算。村子里有几棵大杏树,每年硕果成熟时我仰着头,等杏子落下,吃几颗,足了,就等落下更多的杏子取核,半篮子的杏,能取不少的核。
前几天去农村,几个年轻人相随,走村串巷,但见一树树的杏子弯了腰,杏子从树上滴落,没人捡,树上的杏自然没人摘。杏树的主人热情,摘吧,摘吧,摘了省心,省得打扫。说得真诚,几个年轻人摘得尽兴,嘴塞得满满的,口袋装得满满的,我也尝了一个,甜,沙,杏的味足。我和年轻人说杏、柿,他们边听边吃,我说的是乡愁,他们是没有的,体会不到一种心情。
朋友相约,去百果园摘杏,去了,好大的杏园,杏园张了天网,防鸟啄食。杏大个,在枝头上成串,忍不住摘了就吃,好甜,好大的水分。吃过了,又觉不是滋味,不是杏的滋味。一问才知,此杏非彼杏,新品种,异花授粉,杏为母本,李子为雄性。不是杏了,我在心里拒绝。再好吃,也不是杏了。
真正杏花开时,一树花,一树蜂,蜂蹬花落时,青杏就坐果了,青果酸,酸得初春抖擞。
俗话说:端午吃个桑,到老不生疮;端午吃个杏,一辈不生病。桑葚端午时下市,杏还能在枝头挂着。这时的杏有药性,防病治病,吃得。有一样病可见奇效,乡愁这个慢性病。
宋时王安石有词:“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王安石和苏东坡为宿敌,苏东坡没少吃过他的亏,后来王安石也被贬了,倒是苏东坡去看望他,不知此时王安石的院落中杏子可熟了,若熟了,摘几颗给苏东坡小食,倒不失为一件美事。
端午吃颗杏吧,我给自己一个承诺。
□张建春
新闻推荐
在天津博物馆馆长陈卓看来,太保鼎之所以会成为国宝,是因为“颜值担当”。“造型雄伟,工艺精湛,鼎口双耳上浮雕双兽,腹...
梁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梁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