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民社会的江湖微末
□ 彭忠富
“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刘欢的《好汉歌》将梁山英雄的江湖习气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听后热血沸腾,大有欲舞枪弄棒浪迹天涯的冲动。怪不得先贤告诫“少不读水浒”,因为《水浒》对人性、社会的深刻洞察以及其反映出的时代苦难,带有极强的灰暗色调。少年人血气方刚,要么学好汉干些无法无天的事儿,要么对前途产生迷茫。
看惯了刀光剑影,生离死别,我们自然会对《水浒传》望而却步,担心它会影响年轻人的前程。这大概是研究《水浒传》的成果远远少于红学的原因所在吧。学者王学泰认为,《水浒传》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白话长篇小说,它产生于南宋、金元和明初的社会动荡与转型时期,其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社会史料。如果关心中国社会史和文化史的演变,那么读《水浒传》会有许多发现。譬如《水浒传》中呈现的隐性社会———江湖,它既瓦解着皇权专制社会,又对皇权专制体制具有修复作用。
又如宋代以前“武”是被社会尊崇的,崇武之风往往与贵族联系在一起,那时武的象征是“剑”,习武或称为“学剑”;而到了宋代,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武风逐渐沉沦于社会底层,武术往往与流浪汉或不务正业的人联系在一起,其象征则是“枪棒”,学武就称为“使枪弄棒”。梁山108将有个共同的爱好就是“使枪弄棒”。按照王学泰的看法,如果我们结合《水浒传》的描写梳扒相关方志史料进行比较研究,就会发现许多游民社会的江湖微末。
王学泰最近出版的《“水浒”识小录》收录了《朴刀的故事》等八篇文章,作者采用笔记体的方式,专门选择与其他研究者不同的观点来解读,让读者更多地了解作者对《水浒传》和有关“水浒”故事的个人见解。如从朴刀、武举、山寨、流放等细微处着眼,演绎游民文化传统下社会的运作思维与方式。其立论严谨,见微知著,以考评方式将“水浒”中的细枝末节与当时的整个江湖巧妙连接。以《朴刀的故事》为例,作者谈到《水浒传》中除了为梁山泊好汉所向往的“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酒肉外,出现最多的,而且与英雄好汉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就要算“朴刀”了。
那么什么是朴刀?作者认为《辞源》《汉语大词典》上关于朴刀的解释都是值得商榷的,朴刀并不是一种双手使用的、刀身窄长、刀柄较短的刀,与腰刀也有很大区别,它是一种刀头小而尖,刀杆细而长,主要功能是“搠”,也能砍和剁的防身武器,且介于农具和兵器之间。作者得出这些结论,是因为分析了小说中多处梁山好汉使用朴刀的场景。此外,传世宋元小说中使用朴刀的一般都限定在盗贼,甚至戴红帽子、穿香绵衲袄和带杆棒朴刀就是盗贼的标准打扮。通过这番有理有据的分析,我们就知晓了朴刀的形制、使用方法及人文影响。
同时,作者还解读了许多《水浒传》中流传后世的话语,譬如好汉、义气、聚义和江湖等,从缘起到遗响,史料详实,让人大开眼界。本书融知识性、趣味性、新颖性于一体,是一本考评《水浒传》的非常有趣的书。
新闻推荐
本报梁山讯(通讯员张楠)黑虎庙镇高度重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细化方案目标,严格责任,积极推进,确保成效。截至目前,该镇18个行政...
梁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梁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