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国学经典与小学课程的完美结合

济宁晚报 2019-01-11 10:19 大字

梁山县第三实验小学石秀华

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良传统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小学低年级以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识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如何对应不同年龄阶段的自身发育、心智发育特点,将国学经典融入小学教学中,实现与小学课程的完美结合,是每个小学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小学课程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为国学经典与课程的完美结合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底蕴。小学阶段开设的课程,大多都属于语言学科和艺术学科。这些语言学科、艺术学科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全方位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 ,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国学经典的巨大信息。从小学课程承载的知识特点来说,都是人类浩如烟海般知识的起始阶段和基础阶段。这种起始基础阶段的特征对各种信息大脑中还处于一种“纯洁”和“空白”的小学生来说,极易引发出极大的兴趣,以及产生浓厚的亲切感和模仿意识。无论是汉字的学习、数学的记忆、色彩的分辨、稚嫩曲调的吟唱,无不是对一个个“小天使”的知识、理解、感情、生活成长的启蒙。正是小学课程的这种起始性、基础性、启蒙性的特点,也就给传统文化精华,培育时代新人为主要目标的“国学经典”进课堂,与课堂的完美自然结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那么,如何实现国学经典与小学课程融合的有效途径呢?经过深入思考,个人认为可以有以下方式。一是课程教学与活动课安排的结合。这里的课程教学既是小学专设课程的教学,亦指国学经典“诵读课程的教学”,更是小学知识教学与国学经典融合一起的课堂教学。无论是哪种教学形式,要想让国学经典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浸透作用,就必须与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活动相结合。二是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国学经典走进学校、走进课堂,目的是让传统文化回归几千年中华文化的自然属性,用几千年凝聚而成的中华民族“乳汁”来营养学生的身心,培养学生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国忧”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大无畏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大潮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幸福观、价值观。而这个培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国学经典并不是“高、大、上”,不是正襟危坐的“圣人”,不是生活的装饰和作秀,而是生活的再现,是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在认识、反思、融合的过程中产生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要把国学经典与课程设置的传授与学生接触到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三是教师教“课”与教“人”结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位教师,只有把“教”与“育”同等看重,眼里不仅有要教的“课”,更要有教的“人”,这样才能培育出新时代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社会接班人。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光古诗词就有50多篇。这些古诗词内容对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故乡感情、民族正义、友爱团结、志向高远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关键是教师眼中要时刻盯着的是“人”在学,在诵读这些内容,关注了“人”在诵读中思想感情举手投足的变化,才能达到 “知识”和“人”和谐的统一。

新闻推荐

特色种植成农业增收新亮点

本报梁山讯(通讯员白冰)小安山镇立足实际,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强化发展特色种植,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多次组织镇村人员、种植...

梁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梁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