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眼睛,温暖了一座城

济宁晚报 2018-11-08 09:07 大字

本报记者 盖鸣霆

2011年6月21日 雷雨

孩子啊,我亲爱的孩子!你知道妈妈看到你难受得呻吟的时候,妈妈的心在滴血、妈妈的心在哀哭吗……现在你早已被病魔折磨的身心俱疲了,甚至连喘气走路的劲都没有……你那只有五十七斤的体重怎么吃得消呢?孩子,我现在绝不奢望你能一下子康复。我只是希望你的痛苦能够少一点,在有限的日子里能够生活得快乐一点。这样,妈妈就足够安心了……

虽然时隔七年,可是如今重新读这些文字,依旧会感动得热泪盈眶。右边的这段文字,是一系列日记中的一段节选。而写下这段日记的,则是一位来自梁山县黑虎庙村的农村妇女,更是一位24岁尿毒症女孩的妈妈,李敏。2009年10月,在青岛打工的平玉姣被查出肾炎。为了给家里省钱,平玉姣一直没有接受正规治疗。直到2011年春节回家,被母亲李敏发现全身浮肿后才进行彻底检查。可此时的平玉姣,已经由肾炎恶化成为尿毒症。为给女儿治病,李敏四处筹钱。但遗憾的是,平玉姣的病情迅速恶化。在意识到自己时日不多后,平玉姣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捐献自己的眼角膜,成为了当时济宁最年轻的眼角膜捐献者。而在治病期间,李敏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强忍着难过,自学上网,把一个母亲的心酸都写成日记——记录下同女儿一起与病魔抗争的艰难,更记录下那段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

在得知平玉姣母女的不幸遭遇后,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深入采访,并且伴随着平玉姣病情的进展一路追踪报道,写下了《母亲为绝症女儿写下生命日记》等连续报道9篇。报道见报后,引发强烈社会反响,无论是普通读者还是政府部门,都对这对不幸的母女伸出援手。而在数以万计的读者心中,平玉姣也有了一个新名字——角膜女孩。虽然平玉姣最终还是离开了,但是,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却因为有了众多《济宁晚报》读者的关心和祝福而变得快乐,同时更让一个19岁的年轻女孩重见光明。

记者手记:无论何时,真情永远是打动人心的力量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就7年了。可时间过得仿佛又很慢,一切都宛如昨天——还是那个夏日的午后,还是那个洁白的病床,还是那个阴暗潮湿的出租屋,当然还有那对坚强的母女。毫不夸张地说,李敏的每一篇日记我都是哭着读完的,而《母亲为绝症女儿写下生命日记》的连续报道,每一篇我也都是哭着写完的。正是因为怀着这样的情感写作,报道见报后,很多读者都打来电话关注这对母女,最多的一天有上百个热线电话都要为角膜女孩捐款。印象极为深刻的是,报社附近卖早餐的大妈见到我都说:“你就是写角膜女孩的记者啊,写得真好!那孩子好点了吗?”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时政要闻也好、明星八卦也罢,只需打开手机,你想看的、你不想看的新闻,便会如潮水般涌来。可是这么多新闻中,有哪些你真正关注了,又真正记住、感动了呢?虽然时代在变,写新闻的方式在变,读者获取新闻的方式也在变,可是无论怎么变,“角膜女孩”的故事却会让我始终铭记——无论处在一个多么浮躁的环境里,都不要忘了用真情写新闻。因为唯有真情,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力量。

新闻推荐

烦人的敲门声

□李远见“笃笃笃……”敲门声再次传来,这已是第三次敲门了。老张一听就知道是有人敲错了门。老伴看孙子去了...

梁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梁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