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牛高庄: 六十年的家国情怀
刘勇 李继保
梁山县城东南12公里处高庄村,处于东平湖二级库区南端,隶属馆驿镇。明朝洪武年间,高氏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命名高庄村。此后,张、吴、李姓陆续迁来,两张、两吴、两刘、三李同姓异宗,戚、邓、王、齐、周、谭等异姓一家,安居乐业,其乐融融。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东平湖库区兴建,高庄村民背乡离井,踏上新的移民征程。
高庄又名水牛高庄,说起这名字,和一个遥远的传说有关。高庄之高姓居民,明初迁此后,一度家道兴旺,家财万贯,良田百亩,养有九头大水牛。有一天,高家的水牛下地回来在坑塘里嬉水,高家人发现塘里的水牛多了一头。第二天,主人给自家九头水牛扎上红布条,等牛再下塘时,便用土枪对着那头没系红绳的水牛轰了一枪,但见一道火明子飞往东南,——原来那是头神牛!高家从此败落,现在村内已无此姓氏。还有一个传说,高家迁来之后,又迁来两户陈姓居民,中间高两头“沉”,压不住,所以败落了。高家消失后,陈姓也不存在了。传说只是传说,却也折射出村庄发展轨迹和居民迁徙历史。“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老鹳窝”,山东、河北、河南一带,至今流传着燕王扫北、打锅牛等传说,是明代洪武至永乐年间山西百万大移民的缩影。明代大运河从此流过,借黄河故道筑堤,高庄村位于老运河西堤,高出周围村庄四、五米。村西水塘五亩有余,据说其由来久矣,建村时已有,昔日高氏水牛嬉水处也。
“庙前富,庙后贫,大庙两侧多鳏寡”。高庄村东北原有大庙,名叫李堂庙。根据古碑记载,李唐庙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有大殿两座,东西廊房,大殿后面还设计了阁楼,内供千手千眼佛,门口立哼哈二将。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为李堂庙会,庙前有戏台,出将入相,才子佳人,热闹非凡。传说明代邻村出了个御史大夫,使用官府运河治水银两,动员周围十八村村民在此修庙,后来挪用银两在自家村里修了“响场”。大庙没修完,听说皇上微服私访,这位大臣惊惧而亡。大明律是历史上有名的苛责重典,朱元璋颁布《大诰》规定,官吏贪赃六十两以上的枭首示众、剥皮楦草,立于衙门或庙门前以示警戒。这位官员惊惧至此,应该罪恶累累,自忖性命不保。村西坑塘附近又有三官庙,供奉尧、舜、禹,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三官庙后又有二郎庙,保佑一方康宁。这两座小庙规模虽不大,却远近闻名,香火繁盛。
新中国建立初期,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为了防御黄河洪水灾害,国务院确定以安山湖为依托,修建东平湖水库,达到“蓄得进、守得住、排得出、防涝保安全”的目标。1958年8月,东平湖水库动工兴建,1960年7月开始蓄水。高庄村自1959年秋开始移民,迁移主要分为三个方向:一是东北支边去了牡丹江,一部分下利津洼去了东营,一部分就地附近乡镇安置。高庄村去东北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林、宁安、穆棱等县,牡丹江沿江公社放牛沟五千多户,基本上都是梁山人,在当地有“小梁山”之称。这些移民在农业社、林业局参加工作,有的搭地铺,住窝棚,经历了无法想象的困难和坎坷。在县内就地安置的人口,则去了湖外拳铺、马营、大路口等乡镇,在外住了两三年,有的又陆续迁回。1960年秋东平湖水库蓄水,约一年多时间,水位降低。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东平湖水库修筑二级湖堤分级运用,“有洪蓄洪,无洪生产”,水库运用机遇减少。从此,外迁移民陆续返湖,直至八十年代中后期基本迁回了原村旧址。国家水利部官员前来库区考察时,感慨地说:“湖区人民为国抛家,生活受到极大损失,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
高庄村是梁山县境内有代表性的东平湖库区移民村庄,高庄村民迁移的过程是东平湖库区大移民的缩影。在实施乡村振兴的新时代,高庄村被确定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村前建设村民文化广场,村西恢复池坑旧貌,村内配套建设儒学讲堂、农家书屋、休闲健身娱乐中心,呈现出时代同步的发展新貌。今天,人们难以忘记高庄村民心怀天下,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一个甲子的赤子之心和家国情怀!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盖鸣霆欠款一千多万元,经法院调解后本已经答应分阶段还款,却在收到租金后转移到姐姐账户上,以此逃避还款行为。近日...
梁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梁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