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年集上有位八旬“葫芦爷爷” 曾经骑自行车翻越太行山去山西卖货,如今闲不住赶集“卖艺术”

半岛都市报 2018-02-05 11:11 大字

81岁的刘庆玉老人在年集上出售他亲手绘制的艺术葫芦。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王永端

身裹棉衣、头戴护耳,长发和眉毛直竖着,单就这身装束和容貌,行走在年集上的刘庆玉老人并不会引起旁人的注意,可真正吸引他人目光的,是他手里那些彩绘的“艺术葫芦”。

如今年逾八旬的老人65年前曾因考上美术学校,被村民称为“秀才”。为了赚钱养家糊口,他曾从山东骑着自行车翻越太行山去山西省赶集。老人说半个世纪来中国年集的变化让他“不敢想象”,当初满足孩子好奇心的年俗物件,已然成了传统艺术。

八旬翁集市上卖葫芦

临近年关的城阳区流亭大集上人头攒动,各式商品琳琅满目。卖花草的搭起了塑料帐篷,卖衣服的摆起了台子,卖食品的在一旁大声吆喝。人流中,一位老人手拿一根竹竿,竹竿上挂着6个大小不一、画了画的葫芦一路走来,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些孩子爱好的玩意,连一些成人也凑上前去看个稀奇。

“大爷,你这画的葫芦多少钱一个?”一名领着孩子的女子向老人询问艺术葫芦的价格。

“30元一个。”老人利索地回道,“不管大小都是30元。自己种葫芦,自己画,不为挣钱。”

“这葫芦上的人物、花鸟鱼是您画的?”记者向老人询问。

“是我画的。”老人慢悠悠回答。老人告诉记者,他叫刘庆玉,今年81岁了,已经在年集上卖了几十年的东西。

八旬老人何以来年集上卖葫芦?为免打扰老人生意,记者要了老人电话号码后,待事后再去拜访。

1月30日下午,半岛记者拨通了刘庆玉老人的电话,接电话的是刘庆玉的老伴杨文兰。杨文兰说老伴刘庆玉到邻居家去下象棋了。

在与杨文兰老人的通话中,记者问起刘庆玉的葫芦画。杨文兰告诉记者,葫芦上的画是老伴亲手画的,他从小有画画的天分。

卖葫芦只为图个乐儿

1月31日,记者按约定赶到城阳区水岸绿洲小区,再次见到了刘庆玉老人。老人告诉记者:“卖艺术葫芦不是为钱,就为图个乐和。”

在老人家的桌子上放着两个看起来有些古怪的大烟斗,记者拿着反复看,没看出门道。

“这两个烟斗是我自己做的。”老人笑了起来,“是用一个废弃小灯管做的,一共做了4个,大小都不一样。”说完,将烟丝放进烟袋锅里点燃,吧嗒吧嗒抽了起来。

老人将身份证拿给记者看——出生日期1937年5月7日。可实际上,老人精神矍铄,根本不像年逾八旬的样子。

老人说,这些年他每年尤其是临近年关,总会在葫芦上作了画,之后带到年集上出售。

“现在卖艺术葫芦的越来越少了。”他说,自己在葫芦上作画,就是期待艺术葫芦走入更多的寻常百姓家。

老人的老家在济宁市梁山县,二儿子从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来到青岛工作,后来大儿子和女儿也从梁山来到青岛工作。3个子女也就把老人“劝”到了青岛。就这样,老人每年春秋季就返回梁山居住,夏冬季节再来青岛避暑、避寒。

在老家,老人在院子和墙角种了葫芦,秋天收获后将这些葫芦晒干了,次年作上画就带到青岛来卖。

记者看到,八仙过海的仙人在老人的葫芦上栩栩如生,十二生肖在葫芦上活灵活现。除了这些,老人画的荷花、仙鹤、浮云、花草、走兽更是韵味十足。

老人告诉记者,葫芦作画的第一步是在晒干的葫芦上打轮廓,往往一画就是十几个甚至二三十个葫芦;第二步就是上色,绿的、红的、黄的、粉的、白的都要分开进行;等葫芦上的颜色晾干,最后一步就是涂清漆。画的表层涂上一层清漆,颜色就被清漆封住了,艺术葫芦就完成了。

大冷天去集市上卖葫芦,孩子们不止一次阻止过他,但老人觉得这是自己的一个爱好,与赚钱多少无关。

老人除了用颜料作画之外,还用烙铁作画,他不仅在大葫芦上作画还在小如拇指的葫芦上作画,小葫芦卖10元一个。

老人眼中的年集变化

不管是在老家梁山县还是在青岛,赶集几十年的刘庆玉目睹了山东年集的变化。

“我的老家在梁山县,早些年我在老家赶年集。”刘庆玉说,20年前他来青岛,开始在青岛赶年集。不管是老家的年集还是青岛的年集,不容置疑的是,年年都有新变化。

刘庆玉说,30年前他去赶年集,那时侯1元钱可以买1斤葵花籽,7毛钱可以买一斤油条,有1年眼看快过年了,他手里没有钱,到邻居家借了2元钱赶了个年集。

老人说,他年轻时赶集,放货的台子都是石头垒成的,马车、驴车甚至牛车都是交通工具,现在卖主都开着自己的小货车、小轿车。原来年集上的年货几乎都是当地产的,现在不管是北方产的还是南方产的,甚至是国外的年货都能买到。

现在老人不光是赶流亭大集,有时还赶李村大集或即墨的大集。“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日子好起来了。”刘庆玉说,“早些年农村大集上到处都是吆喝着卖民间工艺品的商贩,可现在这些民间工艺品越来越少了,甚至面临失传。”

正是眼看着越来越多的民间艺术即将失传,老人才将自己亲手制作的“艺术葫芦”带到了年集上。

■人物故事18元学费拦住他求艺路

旱烟丝在老人的烟袋锅里燃烧,老人的鼻孔里冒出缕缕白烟。

“年轻时,你在我面前,我很快就能给你画一幅肖像。”刘庆玉老人告诉记者,“现在年龄大了,思路和手工不如当年了……”老人说,他小时候在农田里跟着父母干农活看见一只蚂蚱,就能用手里的草棒在地上画出来,父母看了都咯咯笑。

12岁那年,刘庆玉的父亲早逝,家里的主劳力没了,家境从此日渐窘困。

“听说您早年考上了美术学校?”记者问。

刘庆玉说,他16岁那年曲阜的一个美术学校招生,于是他步行走了近百里路前去应试。当时刘庆玉画了个门神,并在门神上题了字,主考老师当场就录取了他。老师告诉他学费18元,让他回家准备学费上学。当消息传回村里,村民知道刘庆玉考上了美校,还给他了“秀才”的美称。

虽然被美术学校录取了,可家里实在凑不出18元学费,刘庆玉最终只得放弃学业。此时的他意识到了钱的重要性。于是,他跟着老乡去了吉林长白山。

到长白山后,他画画的特长展现了出来。“那时做家具兴装饰。”刘庆玉说,谁家做家具就让他在橱子、柜子或椅子上画上一些花鸟瑞兽,为此他在当地很快小有名气,而且画画赚的钱足够养活自己。再后来,刘庆玉为了维持生计,暂时放下了美术爱好,跟随老乡到长白山一带的深山中挖人参,那里常有黑熊出没,挖山参的活辛苦又危险。

在吉林漂泊6年后,刘庆玉赚到了一些钱,回到老家山东梁山县结婚生子。上有老人下有3个孩子的刘庆玉为了一家生计,开始做生意。他买了辆自行车,从梁山县出发到当时的东明县乘船过黄河,之后再骑车翻越太行山,到山西晋城买卖羊皮并将当地产的茶壶运回梁山出售,路上一来一回就是10天时间。如此辛苦赚钱养家糊口,供3个孩子上学。

年轻时赶集为谋生,但刘庆玉一直没有放弃作画。“这是我1990年画的。”说话间,刘庆玉给记者指着一幅挂在墙上的《仙鹤图》,“这画在墙上挂了28年了。”

在刘庆玉看来,只要用心,处处都有艺术。他手机上的一幅照片显示出两个羊头,其实这本是两个羊头骨,被他重新进行描绘后画成了活灵活现的羊。

从总角之龄到耄耋之年,从早年在梁山、山西赶年集卖货到如今在青岛的年集上卖艺术葫芦,亲身目睹和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年集变化,老人感慨:“现在年集变得不敢想象。”

新闻推荐

拒不支付农民工工资 这名“包工头”被拘

各级政府三令五申,要求各地任何单位、集体和个人不准拖欠农民工工资。可是,仍然有一些不良企业和黑心“包工头”对政府的告诫置若罔闻,寻找各种借口坑骗农民工、克扣拖欠农民工的工钱。1月7日,梁山县...

梁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梁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