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孩童喜爱,清宫受宠

半岛都市报 2018-01-31 11:15 大字

看家护院,传递书信

立耳,张口露舌,双眼圆睁目视前方,尾巴弯曲,前两腿站立,后一腿抬起,似欲腾跃而上,这是青岛市博物馆的《铜狗》(清,见封面);狗体较壮,卧于不规则底座上,仰首挺胸,两耳下垂,张口露齿,前爪平伸,长尾向前盘于后腿边,神态机警,这是《红陶卧狗》(汉,左图)。

铁路公司测量队合影,小狗入镜。(《图说青岛》)

郎世宁十骏犬图之金翅猃(资料图片)

青岛老衙门内的黑犬。(资料图片)

两件文物都可以看出狗的机灵和灵敏。常言说:“狗守夜,鸡司晨”、“马忠、羊孝、犬义”。狗在人们的印象中是忠诚的象征。“农谚云:‘农家不养狗,夜里无人守’古代称看家犬为\‘守犬’或\‘门犬’,其职责是‘守御宅舍\’。”至今,尤其是在农村或者带有院子的家庭、单位还是会让狗行使这一职责,而狗也忠于职守,因此很多感人护主的故事便源于此。

《搜神记·卷二十》就曾记载:三国时,襄阳人李信纯家养一犬名黑龙,行坐相随,有食同享。一日,李到城外饮酒大醉,归家不及卧于草中。时遇太守郑瑕出猎见草深,派人纵火烧草。李信纯恰好躺在下风,黑龙想拉他起来不成功。北边不远处有条小溪,黑龙就奔往水中,湿身返回把主人周边、身体弄湿,来回跑了多趟,李幸免于难,狗却因奔波困乏而死。太守听闻为之恻然,下令用棺槨衣衾厚葬,立义犬冢。

其实,在我国古代,人们也经常用狗传送家书或将其作为交通的工具。

西晋文学家陆机有一犬名黄耳,聪明伶俐,通晓人语。陆机在京城洛阳做官带走了黄耳,陆机因久无家信,便写好家书放入竹筒,系于狗颈,黄耳竟一路奔返吴县陆家(今上海松江县一带),沿驿道奔驰,饥饿时自己捕食猎物,遇水则向行人摇尾乞怜,搭船而渡,最终将家信传递给家人并带来回信……唐代诗人李贺的诗句“犬书曾去洛,鹤病悔游秦”就表明狗在当时正被当作送信的工具来使用。元代为此曾专设“狗驿”,东北地区有“狗国”和“使犬国”的记载,用狗拉雪橇进行通讯和运输。

泥质白陶,直颈平首,双耳下垂,闭口平视,体瘦长,腹部中空。肢体间陶泥抹平。在青岛市博物馆里,藏有两件汉代的《白陶狗》,它们瘦长的体型非常特别,据悉是中国细犬,又叫山东细犬的一种。尤以山东梁山地区较多,爆发力强、奔跑速度快,早在我国汉代就出现了以其为原型的艺术作品。

中山公园里牵狗的游客。(《青岛旧影》)

陶制冥器,丧葬习俗

胎呈白色,外施黑色釉不到底。狗两耳下耸,尖嘴紧闭,粗颈,前肢直撑,后肢弯曲,蹲坐在不规则的圆形台上,通体中空。这件青岛市博物馆馆藏的《黑釉陶狗》(唐)由于年代久远,小狗的面部有些模糊,但它可能是唐宋时期的先人喜爱小狗的有力证据。

“早在宋代,民间曾流行一种狗玩具,瓷器制品,有的还会发出声响,供孩童玩耍,足以说明当时的狗作为宠物已经非常流行”,青岛收藏专家朱纪先生告诉半岛记者,唐代绘画中还加入了哈巴狗,所以到现在高密扑灰民间年画中都有可爱的狗狗形象。

翻看《故宫日历》中故宫博物馆的馆藏,也有几件类似的馆藏,唐代的《白釉狗》、宋代的《黑釉狗》等都有可能是瓷窑专门烧制的玩具。唐宋时期,社会经济繁荣,人们更注重生活质量,所以家中的长辈会在节日里为孩子购买各种动物玩具,而狗的形象最为常见。“有不少收藏家专门收藏这一时期的瓷器小狗珍玩”,朱纪先生说。这些小狗有各种釉色、各种造型,“很有可能是用制作大件器物的下脚料随意捏塑的玩具”,所以比起同时期闻名遐迩的宋瓷来说,做工稍显粗糙。

不过,因为有些狗狗憨态可掬,所以作为人们喜爱的宠物世代相传,尤其是清代。在青岛市博物馆里还藏有《白玉卧狗》(清):青灰色,玉质温润。玉狗闭嘴睁目,前腿并列前伸,有一孔可穿系,后腿卧于腹下,长尾卷于臀上。那种摇尾乞怜的姿态暴露无遗。

宫廷中养犬,除了狩猎外,还会专门饲养为乐。

西周时期还出现了相犬术。《周礼·天官》载有“凡相犬牵犬者属焉”。这些“相犬牵犬者”即指负责鉴定狗的优劣及饲养管理狗的专职官员。《庄子》载:“狗不以善吠为良”,“吾善相狗不如相马也”。

深宫大院,妃嫔养狗消遣也是娱乐生活的组成部分,它们是她们的精神寄托和倾诉对象。尤其是清末民初的慈禧太后、婉容等都热衷于此。慈禧太后喜欢赏狗,曾在北京城万寿山一角,建御犬厩,建设非常豪华讲究,依仿宫殿而造。常养几十条各种毛色的狮子狗、袖珍狗等,由四名太监管理,“侍奉”。而溥仪更是养狗的行家,他曾命内务府大量购买中外名犬,最多时达到一百余只。

然而,狗也和蛐蛐一样,也有过被斗的命运。古人们就用狗好斗的性格发明了一种娱乐项目叫做“走狗”。如《战国策·齐策》中记载道:“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狗,六博踏鞠者。”汉武帝曾命营建“犬台宫”供文武百官观看“斗狗”,作为一项娱乐活动。直到现在“斗鸡走狗”仍然在不少地方流行着。青岛市博物馆的展览中,还将推出清代翟熙典的《鸡狗斗方图轴》,画风清新灵秀、纯朴自然。

“这类陶器主要以随葬品为主”,青岛市博物馆展览部的康豪先生介绍说,狗形象的陶品馆藏量,与龙、虎、马等相比较少,也不算上乘。这应该与先人随葬的级别有关。

根据记载显示,家狗饲养最晚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已经开始,殉狗的现象也在这一时期出现,慢慢的,用狗祭祀和丧葬的风俗逐渐盛行。《礼记·曲礼下》云:“凡祭宗庙之礼,犬曰‘羹献\’。”可能古人认为狗肉做的羹很美,便奉以祭祀神灵或祖先。商代的祭祀遗址中狗骨发现较多。

“后来狗模型的冥器替代了以前的风俗”,朱纪先生说,不仅仅是狗,其他家禽也用陶器、青铜器等器皿来代替。

冥器也称“明器”,是中国古代专门为随葬而制造的器物。模型冥器主要是模仿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工具、建筑等。在墓中随葬模型冥器的目的不外有两个:其一为震慑鬼神,墓中随葬的各种面目狰狞的镇墓兽、天王俑便是起这个作用;其二为将生前的财富带入地下世界,墓中随葬的家畜俑、车马俑、奴仆俑、陶楼房等便是以此为目的。

而大规模以冥器随葬的传统据记载始于东汉时期的。以前,以俑随葬的习俗不是没有,但主要集中于帝王及高级贵族墓葬中,普通人家多随葬以陶仓、陶盒等仿铜器、漆器造型的实用陶器;而东汉时期,随葬模型冥器的葬俗开始流行,只要是家境殷实的小地主,墓中都基本都会出土数量不少的陶俑。在汉代的冥器中,狗常常被放置在建筑模型门口,“晨曦送迎主人,阻拦不速之客”。

■“功与过”狗塔埠改名为红埠

青岛城阳区流亭街道的红埠社区,“原来名叫狗塔埠,后来改名为红埠”,提到青岛关于狗的记载,文史专家鲁海先生说,狗是宠物,青岛人一般不吃狗肉,狗塔埠,因为名字不好听,后改名叫红埠。

关于改名的经过,《崂山县地名志》在《仙家寨人民公社·红埠》中记载:“(红埠)原名‘狗塔埠\’……据清光绪年间,本村私塾先生王中联手抄本《挂漏集》记载:‘闻明初生意人杨生,在酒肆饮酒量过,行数里,身难动,遂吸烟一休,不觉睡去。火未熄,身边枯草因风而炽,命财危矣。然可喜者,该养之狗,形影不离,狗视火起,将主人衔衣再三,终不醒。身边一湾,狗入水,汲身湿,往返塌火,夕至火熄,狗亦死矣。主人醒,见身边草着,淋漓水迹,狗毛俱尽而死。遂恸哭难忍,将狗埋于高埠,以少砖砌塔形纪之,以报狗救主之蒽。此狗塔埠是也。’1967年嫌村名不雅,改名红埠。”这段记载与前面提到的义狗故事非常相似。

其实,虽然我们提到狗,都会想到狗的忠诚可靠,如“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狗不离穷主,猫跟富贵走”,“狗见人贫死也守,人见人贫亲也疏”等都是对狗的赞美,而中国人为小孩取名用“狗剩”、“狗娃”、“阿狗”之类,也是为了取贱名好养。但是,由于狗对主人的忠诚,也使其背上了摇尾乞怜、卑贱低下的骂名,如依附坏人的是“走狗”、“狗腿子”;坏人失势则是“落水狗”、“丧家犬”;心肠歹毒谓之“狼心狗肺”,恶习难改谓之“狗改不了吃屎”等。

尽管如此,狗从古至今都是人类的朋友,如今仍有不少人与狗为伴,而一些特种犬则在救灾、破案、导盲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新闻推荐

梁山县地税局推出2018“廉政套餐”

本报梁山讯(通讯员乔云)梁山县地税局推出2018“廉政套餐”,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把“红灯”亮在前头。案例通报勤学习。及时将省市县纪委、省市局下发的各类通报和要求学习的警示案例,通过转发或扫描件...

梁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梁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