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塞罕坝精神融入发展血脉
■郝美想
从“林苍苍,树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从孤独的“一棵松”,到茫茫百万亩林海,几代塞罕坝人,牢记使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用实际行动重塑了“美丽的高岭”,创造了荒山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谱写了不朽的绿色篇章。
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记使命,苦干实干,艰苦创业,甘于奉献,在改革发展大潮中,勇当时代弄潮儿,以优异成绩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坝上当时条件十分艰苦,房屋不够住,就住仓库、马棚、窝棚、干打垒和泥草房。最难熬的是冬季,气温零下四十多度,嗷嗷叫的白毛风一刮,对面不见人,呼吸都困难。每走一步就要使出全身力气,羊皮袄穿在身上都给冻透了。”“六女上坝”的主人公之一,已经年过七旬的陈彦娴老人,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依然面带微笑,不后悔当初上坝的选择。渴了喝雪水、雨水、沟塘子水,饿了吃土豆、咸菜、黑莜面窝头,冷了就比赛看谁干活快。那时的艰难困苦,早就埋进了漫山的林海之中,如今已鲜有人能体会。但正是靠着艰苦创业的精神,靠着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使命感,靠着对绿色的执着追求,三代塞罕坝人以苦为乐,以树为伴,以“乐在其中”的豁达心胸,硬是将沙地变成了林海,把荒原变成了绿洲。塞罕坝森林覆盖率由建场时的12%,提高到如今的80%;栽种树木按一米株距排开可绕地球赤道12圈;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达到全国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76倍,全国森林平均水平的1.58倍,世界森林平均水平的1.23倍。这些原本冰冷生硬的数字,在塞罕坝成了有血有肉、有温度的符号,它们体现了塞罕坝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探索,孕育而生的塞罕坝精神,是三代务林人辛苦劳动结出的累累硕果。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现实需要,是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迫切要求,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精神动力。我们要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牢记时代赋予的使命,对党和人民忠诚,响应党的号召,紧跟党的步伐,服从党的安排,听从党的指挥,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对于有利于党和人民利益的事,“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要秉承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向塞罕坝人看齐,“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守住自己的“望海楼”,咬定青山不放松,将干事创业的根深深扎进岩石里,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纵然“千磨万击”,依旧“坚韧挺拔”。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中心大局,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三代塞罕坝人在广袤的塞北荒原上,营造出全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的人工林林海,用绿水青山换来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造福着当地,也泽被着京津,更是对子孙后代的一种恩惠。我们要发展,不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带血的GDP”,而是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求得最大公约数,实现利益最大化。
(作者单位:梁山县委组织部)
新闻推荐
本报梁山9月17日讯(记者孙逊)今天上午,第十三届中国(梁山)专用汽车展览会在梁山国际会展中心开幕。省政协原副主席李殿魁、市委书记王艺华、副市长张胜明出席开幕式。张胜明在致辞中向与会嘉宾...
梁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梁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