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蘑菇的小姑娘”
本报记者陈硕本报通讯员王伟高传顺摄影报道
“能种好菇的人,都是能和菇对话的人。”春节刚过,“90后”姑娘周晴晴从大棚里钻出来,和我们聊了起来,她对蘑菇有着特殊的感情,2014年,她辞掉了北京的制片人工作,回到老家金乡县化雨镇吴海村当起了“菌农”。
周晴晴的父亲周不修是当地出了名的“蘑菇大户”,他不光自己富,还带动镇村及周边很多农户种植食用菌,一度让化雨镇成为全国最大的黄色金针菇种植基地,附近的村民也过上了好日子。可自打周晴晴回来后,家乡主要种植的黄色金针菇行情便一天不如一天。
眼看曾经的致富产业“日暮西山”,父亲的“蘑菇梦想”将要破灭。2016年,周晴晴自费带领30多位食用菌种植户到湖北、云南、四川、福建等地考察。她发现,在四川种植规模较大的羊肚菌特别适合拥有众多设施大棚的北方来种。况且羊肚菌被称为“菌中之王”,营养价值高,在市场上正处于上升阶段。
“樱桃好吃树难栽”。羊肚菌对光照、氧气、温湿度等微生态环境要求非常高,特别是在极端天气时,管理上稍有不慎,就可能在半小时内全部死亡。为了学习种植管理技术,周晴晴经历了很多次的失败。在父亲的鼓励和启发下,她不断试验适宜羊肚菌的生长环境,结合菌类的部分共同性,打破营养袋必须用麦粒做主原料的传统,将废弃菌袋重复再利用,更新和细化羊肚菌种植技术体系。2016年,在周晴晴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10余亩的羊肚菌试验取得成功,尤其是羊肚菌与葡萄间作的种植模式实现高产。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就是拱棚大棚套小棚的羊肚菌试验栽培基地,如果1平方米出15个,亩产可达250公斤,现在我们每公斤卖200元,晒干的羊肚菌更是能卖到每公斤2000元,效益非常可观……”周晴晴说,每年的10月底、11月初是种植羊肚菌的时节,今年他们计划将羊肚菌种植规模扩大到2000亩。她还注册了“金羊肚”“鲁菌仙子”等品牌,将金乡食用菌推向全国。
“一人富不叫富,大家富才算真正富。”周晴晴说,种植食用菌不能只看到一家、一时,要往长远看,大伙都参与进来,规模上去了,生意才好做。为了让乡亲们共同富裕起来,她制订了权责统一、分工明确、利益共享的“3+3+3+1”的基地种植模式,即设立30%的资金股、30%的技术销售股、30%的人力股和10%的技术人员个人股。对没有种植经验和销售渠道,但有意愿种植羊肚菌的乡亲,每个种植户每亩地只需要投资1000元,便可参与到羊肚菌种植管理,且可享受到该管理部分30%的股份。公司负责种植设施、设备、技术、销售等环节,形成“公司+基地+培训+市场”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形成系统化、标准化、统一化、集中式的种植模式。“一个人至少可以同时管理20亩羊肚菌,按150公斤的亩产和每公斤100元的单价算,除去成本,参与种植的老百姓一个半月的时间就能有四五万元的收入。掌握了羊肚菌种植技术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就一定能实现。”周晴晴坚定地说。
新闻推荐
本报金乡讯(通讯员张建平)为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打造金乡农商银行志愿服务品牌,提升员工志愿...
金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乡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