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 菌二代 创新路上展风采
本报记者王雁南梁琨摄影报道
“……菌丝没有问题,石家庄温度比较低,可能影响生长。另外,看一下上通风口,检查湿度够不够……”3月1日早上,记者来到金乡县化雨镇晨雨食用菌业试验基地时,周晴晴正耐心地为石家庄的菇农解答难题。作为“菌二代”的“90后”,周晴晴身上不仅充满着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创业精神,更展现了“新农人”在乡村振兴领域自觉的使命担当。
金乡县曾是全国最大的金针菇种植基地,该县有2000多名农民靠这个产业生活。2014年,金针菇产业大环境面临诸多危机,价格骤降,收购商撤离,金针菇在大棚里放置了六七天也无人问津。周晴晴的父亲曾是这个行业的带头人,一直帮助农民解决金针菇技术问题。为解决农户销售问题,周晴晴父亲开足马力,收菇煮菇,家里也因此负债累累。产业打击加上长期的操心劳顿,使父亲的强直性脊柱炎再次严重,卧床不起。“父母年龄大了,父老乡亲们也特别不容易,我有责任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来继续守护他们。我也不怕从负数做起,用心做定会有出路!”已在北京就业的周晴晴毅然回到家乡,承担起家庭和产业发展的重任。
虽然闻着菇香长大,也曾跟随父亲采菇种菇,但如今肩上有发展的重任,她不敢有丝毫马虎。回乡后,她脚踏实地、积极学习农业创业知识,陆续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青年农场主培训等活动,一有时间就穿梭于种菇大棚之间,快速提升个人能力和种菇专业水平。
“近二十年单一品种发展,风险太大,急需快速转型,而多品种发展,必须要控制好种质资源。”周晴晴说,黄色金针菇产业受到社会大环境和白色金针菇猛烈冲击,出现断崖式衰落,她清醒地意识到,产业要持久发展,品种创新迫在眉睫。
为了让曾经的致富产业重获新生,她带领30多位种植户到南方考察,发现了特别适合北方种植的“菌中之王”羊肚菌。她不断试验适宜羊肚菌的生长环境,结合菌类的部分共通性,打破营养袋必须用麦粒做主原料的传统,将废弃菌袋重复再利用,更新和细化羊肚菌种植技术体系。历经多次失败,她带领团队选育了优质菌株,并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羊肚菌冷棚、暖棚、林下栽培的管理体系,连续3年获得稳产高产,同时创造了全国首创的野生羊肚耳的人工驯化和羊肚耳袋的高产栽培技术,及时完成食用菌产业新旧动能的转化。“如果1平方米出15个羊肚菌,亩产可达250公斤,现在我们每公斤卖200元,晒干的羊肚菌更是能卖到每公斤2000元,效益非常可观……”周晴晴还注册了“金羊肚”“鲁菌仙子”等品牌,将金乡食用菌推向全国。
“一人富不叫富,大家富才算真正富。”周晴晴说,种植食用菌不能只看到一家、一时,要往长远看。为了让乡亲们共同富裕起来,她制订了权责统一、分工明确、利益共享的“3+3+3+1”的基地种植模式。公司负责种植设施、设备、技术、销售等环节,形成“公司+基地+培训+市场”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形成系统化、标准化、统一化、集中式的种植模式。周晴晴算了一笔账,在这种种植模式下,一个人至少可以同时管理20亩羊肚菌,按150公斤的亩产和每公斤100元的单价算,除去成本,参与种植的老百姓一个半月就能有四五万元的收入。对于打算自营的种植户,周晴晴团队帮助大家对原有的黄色金针菇废弃大棚进行改造,再种植羊肚菌。对于自营种植面积较大的基地,公司以提供菌种服务进行羊肚菌项目合作,同时免费提供种植技术、培训等。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传媒专业毕业的周晴晴将种植技术放上各类视频平台进行传播,引得诸多“同道中人”的关注,更有人慕名而来学种植技术。“过去,我的父亲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才带领菇农们创造出当时金乡黄色金针菇驰名全国的态势。如今,得益于信息时代便捷,我们仅用了几年时间,金乡县就又跻身全国羊肚菌种植前列。”刚过而立之年的周晴晴,已然成为羊肚菌种植专家,也已桃李满天下。为了更好地服务全国各地的菇农,周晴晴的丈夫夏保营则利用自己所学通信工程技术,打造了羊肚菌大数据管控平台。依托平台,他们不仅能看到全国各地的菇农信息,还能实时监测羊肚菌的种植状态。同时,他们还建立微信群,实时解答菇农们遇到的种植难题,提供保姆式服务,帮助菇农科学种植、高效高产。据统计,晨雨菌业培训中心目前累计培养食用菌专业技术人才1000余人,培养返乡创业大学生36人,辐射带动食用菌基地超万亩,10000余农民创业就业,平均每户每年可增收30000元。
周晴晴说,羊肚菌的烘干技术也是他们教授技巧之一。
周晴晴向记者展示,依托平台可实时监测羊肚菌的种植规模和状态。
周晴晴一有时间就到大棚里了解羊肚菌的生长情况。
周晴晴正在与技术员交流查验羊肚菌品质。
新闻推荐
2月13日,金乡县金乡街道荷香苑小区一名儿童被反锁在卧室内,房门一时打不开,需要救援。接到报警后,金乡大队立即调派金济河消...
金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乡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