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玉带钩的演变及特征 以金乡县博物馆馆藏西汉兽首纹玉带钩为例

济宁晚报 2021-09-03 08:01 大字

图片中这件玉带钩,于上世纪80年代出土于胡集镇郭山口汉墓群。带钩长6.7厘米,宽2.9厘米,重30.27克。形状系琵琶形,细端钩为兽首钩头,粗短为钩腹,钩腹背面有凸脐,钩体饱满,钩肚突起,线条流畅,钩型较短。带钩质地为和田白玉,通体温润细腻,形体优雅,雕工精到,钩体有黑、黄沁色,古朴典雅,代表了西汉时代玉带钩的典型风范,有较高的文物研究价值。经山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西汉兽首纹玉带钩为国家三级文物,现存于金乡县博物馆。

带钩,是古代贵族、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古又称“犀比”。带钩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等制成,制作考究的有镶金嵌玉、雕刻铭文。带钩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皮带卡,主要用于钩系束腰的革带,多为男性使用。人们使用带钩,不仅为日常所需要,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尤其王公贵族、社会名流所用带钩甚为精美,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带钩是身份象征,带钩所用的材质、制作精细程度、造型纹饰以及大小都是判断带钩价值的标准。

根据考古专家研究,玉带钩始于新石器时期,发展于战国时期。西汉时期是玉带钩发展的鼎盛期,玉带钩的制作在继承战国时期器型和技法的基础上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一般来说,西汉时期的玉带钩选料讲究、琢磨细致、刀法简练、质量上乘,同时数量也比较多。这一时期,玉带钩大多通体光素无纹,钩首头形也雕琢得非常简洁。有的仅存轮廓,有的只是刻划几刀而已,但都粗犷有力,规整洁净。即使有的钩身有阴刻纹饰,也是简单、挺拔、有力。还有的仅在钩面琢磨几道弦纹,或在两道弦纹中间压铊斜磨,形成纵向凹槽,看似凸脊一般。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时期玉带钩的钩面开始出现了浅浮雕蟠螭、兽面纹、凤鸟纹等纹饰。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玉带钩制作的衰落阶段,数量锐减,类型单一。这说明此时玉带钩的实用意义已经减退。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唐宋时期,期间出土的玉带钩,造型也与汉代近似。

到了元、明、清三代,玉带钩的制作规模开始回温,出土和传世的数量很多,并且造型优美、技艺高超、玲珑奇巧、颇有神韵。这表明玉带钩这时已由实用性逐步转向了玩赏性。此时期玉带钩一般都有花草、动物的浮雕和立雕,钩首多为龙头形,以龙螭纹相组合的龙带钩最为精美。元、明、清三代多数玉带钩的基本形制有许多相似之处,然而只要仔细加以比较,在具体部位上各自仍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特征。

元代龙带钩钩首整个头形瘦长,面额比较平整,向前平视。从侧面看,龙颈稍厚,龙嘴多数闭口,少数微微张口,龙嘴口部上下较平直。钩面蟠螭,双肩上耸,前腿同时向前伸,呈爬行状,后腿一弯一伸,显矫健有力,整个螭身紧贴钩面。龙带钩钩首龙头与钩面蟠螭的距离,一般来说,明代龙带钩钩首比元代稍大,头形稍短,龙头微昂,前额稍隆起。从侧面看,龙颈稍狭窄,龙嘴都张口露齿。钩面蟠螭开始站立于钩面,呈腾空之势,钩首龙头与钩面蟠螭的距离稍近。到了清代,龙带钩钩首龙头昂起更加明显,有种凶猛感,龙嘴的口部上下微倾斜。钩面腾空的蟠螭纹饰较图案化。晚清、民国到现在仍有大量仿制,但皆是为玩赏。

(高玉灿蔡运华)

新闻推荐

生源地助学贷款助金乡贫困学子圆大学梦

本报金乡讯(通讯员王超)为助力贫困学子顺利入学,金乡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以“人性化、高效性、便捷性”服务为宗旨,主动作为,...

金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金乡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