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开”出强村富民花
本报记者王雁南
本报通讯员朱家宝
阳春三月,金乡县兴隆镇西陈村黑木耳种植基地欢歌笑语不断,西陈村党支部书记陈拥军正带领着大伙儿干得热火朝天,基地里呈现一片繁忙的劳动景象。
“第一书记”出真招 致富有门道
西陈村发展黑木耳种植产业,离不开驻村工作组的帮助和支持。自金乡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工作组驻村以来,他们千方百计帮助西陈村理思路、选项目,经过反复商讨论证,决定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建成1300平方米地栽式种植基地,引导发展黑木耳产业。
“去年种植的黑木耳产量喜人,价格也不错,一斤能卖到40多块呢。”金乡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驻西陈村第一书记王敬国欣喜地说。但他并没有满足于此,通过多次到汶上、临沂等地学习交流,基本掌握了黑木耳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后,趁热打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从今年2月份开始,又新建了占地400平方米现代化吊袋种植大棚,将原本在田间露天种植的黑木耳“搬”进了的立体式种植基地。“今年我们建成的吊袋种植大棚,一个大棚能吊近2.4万个菌包,成熟后预计能采摘1650公斤干木耳,一年就能够收益约10万元!”陈书记给大家算起了明细账,他说,发展黑木耳种植产业,让西陈村党员群众心里更亮堂、更有底气了!
“打孔的活儿挺轻巧,在家门口一天就能赚到60多块嘞”,正在给菌包打孔的汤大姐脸上乐开了花。黑木耳的挂袋、采摘、晾晒等工作都需要人工来做,也因此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让一些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去年我们地栽式种植的黑木耳,就带动村里就业近20余人。”西陈村党支部书记陈拥军说。
“直播带货”上云端 销售添渠道
“大家好,我是西陈村第一书记王敬国,这是我们村种植的黑木耳,你看它个大、肉厚、色泽黑亮……”王敬国走进兴隆直播间,又向网友们推介起“西陈木耳”。
去年疫情防控期间,西陈村黑木耳传统的销售模式制约着黑木耳的销售。为打开销售渠道,第一书记王敬国看好了直播带货,带头参加了“电商扶贫、直播助农”“书记带货”等直播活动,从田间地头直奔直播平台,吆喝推介、跨界尝鲜,开启了助农新模式,吸引了淘宝直播2977个粉丝,微博人气突破10.6万,销售木耳930余单。
为让“西陈木耳”巧借直播东风成为“网红产品”,驻村工作组还在产品种类上下功夫。“夏天我们就要种植新品种‘白木耳’了,它和黑木耳属于同一种类型,但耳片圆边、少筋、肉厚,口感清脆,营养丰富,是食用菌里的‘新贵’。”济宁市乡村振兴服务队队员、金乡县派驻西陈村工作组成员朱运芝介绍道。
通过一番忙活,吆喝和推介,如今的西陈村,富起来了,村民腰包鼓起来了,产业越来越红火,百姓笑得也越来越灿烂!小小的黑木耳,正承载着西陈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的美好梦想,谱写着乡村振兴新画卷。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王雁南本报通讯员刘雪华侯琳琳“多亏法律援助站的干部、律师们的积极帮助,没打官司,没花律师费,还要回了工资,工会还...
金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金乡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