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祖宅,70岁老人建起红色博物馆 从2018年到现在,场馆建设和藏品收集花了300多万元

农村大众报 2020-08-06 14:33 大字

马金朋在展览室里。四面红墙,红星镶嵌,“让历史告诉未来”七个大字引人沉思。在金乡县霄云镇鲍楼村,马金朋的“家”与众不同:他拆掉祖宅建起红色文化博物馆,老两口成了看门人。

刀枪、炮弹、老照片……这座免费开放的红色文化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千多件革命战争时期的“老物件”,这都是馆长马金朋一点点收罗来的。为此,他几乎花光了半辈子的积蓄,还拉着儿子“赞助”了一大笔钱。

今年70岁的马金朋是一名退伍老兵,1969年参军入伍,6年后转业到地方,在金乡老糖厂工作,之后又到鱼台县二中任保卫科科长,还在鲍楼村当过村党支部副书记。2018年开春后,马金朋拆掉祖宅建起红色文化博物馆。

建博物馆让人免费参观,鲍楼村很多村民觉得他是瞎折腾。不过,马金朋不在乎。“我叔叔是八路军,我姑姑参加过‘抗联’,我父亲是民兵,我也参军入伍扛过枪,我们家族有红色基因。”马金朋说。抗战时期,鲍楼村作为湖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也是苏鲁豫边区党政机关的驻地。1938年5月,侵华日军曾在金乡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金乡惨案”,共有三千多人被屠杀。“我们的抗战和解放,都付出了巨大牺牲,胜利来之不易。这段历史很多年轻人并不十分了解。”马金朋说,他很早就决心建一座红色文化博物馆,供人们免费参观学习。

马金朋建红色文化博物馆的想法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尤其大儿子马尚特别积极。“博物馆的藏品多是大儿子花钱收藏的,我们老两口的三十多万元积蓄也都投了进去。”马金朋说。从2018年建馆到现在,场馆建设和藏品收集已经花了三百多万元。

如今,马金朋近400平方米的老宅仅剩两间南屋还留着,供自己和老伴住。包括大院在内的其余部分,都成了展览室。马金朋整天守在博物馆里,生怕错过哪怕一个进馆看展的游客。“碰见周末放假,人还不少。大儿子让去北京住,我都没时间去。”马金朋说。2019年春节假期,刚开馆不久的红色文化博物馆迎来人流高峰。“有时候一中午能来四五拨游客,我忙得连饭都不敢吃,经常端起碗就放下。附近的大人和孩子都来好几遍了,现在主要是学校和企业的团队多。”马金朋对每件藏品了如指掌,来参观过的游客他都记在本子上。为管好博物馆,马金朋还把家里的8亩地全都包了出去。

这两年,马金朋开始有些耳背,平常在博物馆里给几个人讲讲历史不成问题,可一旦遇到人多的参观团,他就有些手忙脚乱。50岁的马爱军是马金朋的本家弟弟,从建馆到收集藏品,他都来帮忙。“我现在是博物馆的义务讲解员,有时候帮忙布置展馆,经常一天一天不回去。”马爱军种了10亩辣椒和棉花,每次接到马金朋的电话,他都赶紧从地里跑回来给游客讲解。

如今,马金朋老两口平时的花销主要靠儿女的帮衬,闲不住的老伴王凤英还经常到附近的工厂扒蒜皮挣点零花钱。自从有了这座红色文化博物馆,马金朋一天也不愿出门。他把从大儿子家带回来的旧皮鞋擦得锃亮,摆在床前的板凳上。碰见人多的参观团,他就会穿上这双旧皮鞋,认认真真地讲讲当年的老故事。

农村大众报记者祝超群

通讯员付晶淼崔彬

新闻推荐

炒钢炉 汉代的“硬核技术”

广州东郊东汉墓陶船模型。汉代牛耕图。河南巩县铁生沟冶铁遗址。比起煌煌史册里的大书特书,或是各类“大件”的出土文...

金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乡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