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偷偷攒鸡蛋卖钱订报 小学二年级文化的他因结缘《农村大众》改变人生
虽说工作岗位换了,但51岁的李士海依然笔耕不缀。
30多年前,要说小学二年级毕业的李士海能靠笔杆子吃饭,连他自己都不信,但转眼间,他已握笔33年。
金乡县羊山镇农民李士海能靠“握笔吃饭”和《农村大众》有直接关系。1986年冬天,17岁的李士海在村大队部(现村委会办公室)的墙上看到一份黑白版小报。点上煤油灯,凭着捉襟见肘的词汇量,他把报纸上的几则致富故事磕磕巴巴地读了一遍。动人的故事,丰富的知识,让年轻的李士海仿佛走进了新天地。也正是从那时起,一个仅有小学二年级文化的普通农民开启了人生逆袭之旅。
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偷家里的煤油灯跑到大队部看《农村大众》,这几乎成了李士海每天的必修课。看不懂的话就找人问,读不懂的字就抱着字典查,《农村大众》上的稿件,他几乎烂熟于心。不过即便如此,李士海依然苦恼,因为每次看报都得等到晚上大队部开门。
1987年,到大队部看报大半年的李士海决定自己订报看。20世纪80年代,农村正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然而李士海家人多,经济条件一直困难,每年仅9.8元/份的订报款也让他犯了难。除了攒些零花钱,家里老母鸡下的蛋也被李士海充分“利用”。“那时候经常藏鸡蛋,攒十多个就偷偷卖了。”李士海说,当年一个鸡蛋才卖两分钱。
1987年5月,《农村大众》上刊发了一则沂源县农民通过读报成为优秀通讯员的故事,李士海读后心头一热:“看了一年报纸,自己为啥不能写写身边的故事?”要说聊“三农”故事,打小在地里长大的李士海比谁都自信。说干就干,按照农村大众报的文章风格,李士海开始摸索着写起稿子来。不知道浪费了多少鸡蛋换的稿纸,李士海当年采写的《羊山镇6万亩小麦丰收在望》一稿,最终被金乡县广播站采纳播出,后来还收到了该站寄来的一元稿酬。
写稿也能挣钱,李士海突然觉得人生有了新方向。“每当邮递员骑着自行车把崭新的《农村大众》送到时,我总是爱不释手,来来回回翻看好几遍。每当读到重要文章的时候,我还用笔一个字一个字地圈起来重读。”李士海说,他想通过细读《农村大众》快速提升自己。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此以后,李士海采写的一些小“豆腐块”不间断地在县级、市级、省级等新闻媒体上刊发。1988年9月份《农村大众》的一期报耳位置第一次刊发了李士海采写的稿件。“我记得很清楚,稿件叫《羊山镇积极开展秋季超增产运动》,虽只有短短的一二百字,却激动得我一夜没睡着觉。”李士海说,第二天镇上的领导知道后,还在村里召开的村民会议上专门表扬了他。
由于李士海常年坚持写稿且成绩突出,羊山镇为鼓励他多写稿、出好稿,自1989年起,每年都帮他订阅《农村大众》等报刊,还免费给他邮票和笔墨纸张。有了政府发的“行头”,李士海写稿的信心更足了。“在干好农活的同时,每遇闲暇时间,我都骑上自行车走村串户采访,久而久之,乡亲们都叫我‘农民记者’。”李士海说,凭借努力,他先后在国家和省市级新闻媒体刊发了几十篇新闻稿件和文学作品,也多次被县委宣传部和上级新闻媒体评为优秀通讯员。
1996年8月,由于稿子写得好,羊山镇专门把李士海调到镇里做起了专职新闻报道员。“到了镇里,每天我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仍是看看《农村大众》,并把好稿件剪集起来,取名为‘名师篇’。”李士海说,后来镇上对他的职务进行了多次调整,但他坚持阅读《农村大众》的习惯一直没变。
李士海算了算,这么多年,他总共订过33年《农村大众》,而这33年的《农村大众》改变了他的一生,也记录了他最美好的年华和人生梦想。
农村大众报记者祝超群
新闻推荐
金乡县高河街道创新举措、集中攻坚、全力突破,全面打好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努力实现环境卫生大提升、大改善。创新工作...
金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金乡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