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乡“王氏中医”的传承与创新

济宁日报 2019-08-20 09:56 大字

本报记者王雁南鲍童摄影报道

炎热的天气,太阳炙烤着路边的庄稼。由济宁城区驱车行驶一个多小时,我们终于来到金乡县胡集镇的河东王村,离村街不远,有一处充满鸟语花香的小院,院里或坐或站地拥满了前来就诊的人。王金诺正在屋内把脉问诊、开方抓药。据说,他正是金乡“王氏中医”的第四代传承人,从医近40载,他就扎根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用“一剂汤药”守护着附近村民的健康,并为因口口相传而来的患者送去福音。

以医救人百年的传承

“王大夫治疗效果真是特别好,我真没想到能在这里治好病。2017年,我因咳嗽辗转了多家大医院,后来又去了上海,检查结果都说是变异性哮喘,吃了两个多月的西药症状消失,但接触到过敏源、受凉就犯,难受地厉害,一位朋友向我推荐了王金诺大夫,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抓了十剂中药,没想到,还真喝好了,从2018年2月到现在,至今已有一年多就没再反复过。”家住金乡县城的王小英一脸的幸福。

患者的赞誉和口口相传,让位于金乡县胡集镇河东王村的这间乡村诊所声名远播,慕名到家里看病的患者更是络绎不绝。“观颜察色”、“问闻切诊”,每迎来一位患者,王金诺都极为认真细致地诊疗。

今年52岁的仇树友,一直从事装卸工作,2012年,他患了腰间盘突出症。“一开始只是感觉腰疼,一段时间后,连路都走不成了,衣服脱不下、穿不上,生活都基本不能自理了。县医院建议做手术,但吃过一周的西药后,不仅病痛没减轻,脸反而肿胀起来,胃疼的连饭也吃不下去了。”仇树友向记者回忆着自己的病痛。

上有88岁的老母,下有三个孩子,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他无论如何都不能在这个时候倒下。在家人的陪伴下,仇树友又来到济宁一大医院,CT结果出来后,大夫也建议做手术,并陈述了手术可能出现的风险,床位安排好后,准备一周后做手术,但他总担心风险大。这时,他听朋友介绍了王金诺大夫,“那就试试中医去。”仇树友说,“本来对中医治疗腰间盘突出症是抱些怀疑的,结果吃了12服汤药后,自己就能下床了。之后就坚持继续吃,慢慢地,自己可正常生活了。”现如今,仇树友承包起了30亩土地,种了大蒜、大豆和玉米,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

一名乡村中医为何如此得到患者的认可?原来,今年已58岁的王金诺出生于中药世家,祖上三代都是当地享有盛誉的中医。自晚清其曾祖父王全初所创至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并撰有《家传产宝》一书传承至今,而且从其曾祖父、祖父至父亲王孟玲三代人舍药治病,看病不要钱,在民国时期,世人为其祖父王镜涵立“嗜善乐施”德惠碑,挂“善家可封”德惠匾,其祖父王镜涵被人称为“王善人”。

从小浸受到中医药知识的熏陶,耳濡目染了祖父辈的行医善举,这让王金诺对“治病救人”产生了浓厚的自豪感。高中毕业后的他,放弃一切进城机会,怀揣“传承家族中医”的梦想,专程来到山东省立医院进修中医学习,并多次拜省城王传吉、李安源、李克勤等知名老中医专家为师,广收博采,直至现在,他仍在专心研究学习中医学知识,一些中医学杂志上的现代研究信息,他都视为珍宝。在近40年的行医生涯中,王金诺对祖辈中医学知识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创新;既继承三代相传下来的治疗妇女产后病的“绝招”,又研究拓展了不孕症、类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产后抑郁等各种杂症。

以德传人五代人的接力

王金诺不仅仅承继了祖辈的中医之术,他还接过了祖辈们的“治病救人的仁善之心”接力棒。行医多年,他一直秉承祖辈“舍药治病”的宗旨,不分白天黑夜,只要有病人,随叫随到,村里的“大喇叭”也成为他们出诊的“120”,无论是本村还是附近村,从不收病人的出诊费,每年还为本村以及附近村困难家庭免除3、4万元的医药费。

作为河东王村的签约家庭医生,他不仅承担着本村800余名村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还守护着附近村庄两千多人的健康。定期为慢性病人健康查体,引导他们科学地食疗及中药调理;不定期义务宣传健康知识,宣传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王氏中医150余年的传承和坚守,就是为了解除患者的病痛,还患者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幸福美满的家庭。”王金诺每看到一患者康复,他都无比的幸福和自豪。胡集镇项女士,婚后一直没要上孩子,从2013年起,她就四处求医看病,但一直未果,正准备做试管婴儿,偶然听人介绍说王大夫治不孕不育效果不错,就抱着试试的心态,吃了10剂中药后,还真成功受孕了。7月30日,我们来此采访的当天,恰遇胡集镇项女士和婆婆一起抱着孩子来这儿串门,她们一家人都视王金诺为“恩人”。

为传承祖上产业,在父亲王金诺的引导下,两个儿子王方旋、王方召也都先后读完山东中医药大学,毕业后跟随父亲。耳濡目染,手把手传授,两个儿子正在快速成长。大儿子王方旋利用微信,建立起了“河东王公共卫生大家庭”微信群,不仅负责村民们的健康教育,中医知识宣传都在“微信群”里公布;老人、小孩的一些小病小灾,只要在群里一说,他们就会背上药箱上门问诊,微信群不仅成了村里的“120”,也成了“远程诊疗室”。“你看,这都是身在外地,不方便过来面诊的患者的问诊聊天记录,有全国不少省市的,还有在美国、英国出国留学、打工的患者。”王方旋滑动着手机屏向记者展示。还有些腼腆的王方召也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特长,并表示,“我们要接过‘接力棒’,当好五代传承人。”

薪火相传中医要继承和光大

“中药真的太神奇啦!”说这话时,王金诺一脸的骄傲,他告诉记者,研究中医这么多年,他仍没搞明白其中的“奥秘”。2009年的一个夏天,一位张姓患者,戴着帽子、穿着秋冬天的衣服,捂得严严实实的来到他的诊所,摘掉帽子,头上都冒白汽。“浑身发虚,全身进凉气,如不戴帽子,头进凉风像爆炸一样,辗转济宁、菏泽看了多家大医院都没有看好。”家住济东新村的张女士痛苦地向王金诺诉说着,王大夫通过把脉问诊后,给她开了10剂汤药,渐渐地,病情终于有了好转。就在患者坚持吃药的几年里,大女儿和家人商量决定去学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像王大夫一样让更多的人摆脱病痛的折磨。现在大女儿在济宁第一人民医院也做了一名大夫。

“中医药在疾病治疗和疾病预防中,确实有着独特的作用,我们必须传承发展好。”金乡县中医药管理局刘乾科长说。据县志记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县有堂号的中医药世家有100多家,现在传承下来就王氏“谦益堂”和县城里的温家“长生堂”、率家“义和堂”等四家了,“目前五代传承下来的,就是王金诺这一脉的‘谦益堂’”。刘乾为“金乡王氏中医”能有五代传承人感到由衷地高兴。

“中医药,特别是一些从祖辈传承下来的中医药,在治疗一些疾病上,确有独到之处,不仅满足了基层群众花小钱、看大病的需求,更符合提升民族素质的要求。”刘乾介绍说,花钱少,微小薄利,也可能是造成一些老字“堂号”失传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金乡县卫健局对全县中医药事业进行了大力扶持,不仅多次邀请省内知名中医专家对县内30多位中医进行专业教授和指导,还经常组织公益性中医义诊活动。在基层很好地推广普及了中医文化。金乡县卫健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守护百姓生命和健康。”

王金诺(右一)与他的儿子们坚守的乡村诊所。

新闻推荐

扶贫搭上“电商快车”

本报记者张彦彦本报通讯员李爱国去年,金乡县兴隆镇苗刘村贫困户李志平种植的1.5亩黑小麦,通过村干部在兴隆镇“买卖兴隆”...

金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乡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