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唐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博物

华西都市报 2019-07-10 03:07 大字

剧中造型。

捧物女俑。

剧中造型。

偏簪女俑。

戴竿杂技俑。

彩绘袒腹胡人立陶俑。

独臂倒立童俑。

鎏金走龙(西安博物院馆藏)。

《长安十二时辰》更多精彩,扫码上封面新闻看精彩短视频。

壹唐女俑造型 与大唐女子妆容

在元稹《恨妆成》中,曾经以“傅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来形容女子上妆。

傅粉和施朱属于唐代女子上妆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特指女子敷铅粉和抹胭脂。在这两个步骤之后,一般说来,还会有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等极具特色的步骤。

本剧中就有不少出现过的女性人物妆容“花钿、斜红”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妆容特点。

发型方面,据唐代《髻鬟品》载,当时妇女的发型以年龄为界,成年妇女头发多高耸于顶,有云朵髻、双环望仙髻、螺髻、堕马髻及倭堕髻等十数种。未成年少女们的发型,则多以双环垂髻、双丫髻为主。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已成年的唐代仕女常梳云朵髻和堕马髻,而诸如理发师小女儿及元载侍女都梳着双环垂髻。

剧中相同造型的唐侍女俑,西安东郊出土,没有墓志以致墓主身份成谜。但从出土侍女俑的体型大小和造型精致程度来说,墓主人非富即贵。事实上,这种形态的侍女俑体现的是盛唐时期的景象,悠闲的神态也展现出唐代太平盛世里女子自信的形象,许多高级别侍女俑的服饰上还有飞鸟等造型;唐代女子发髻样式特别多样,事实上这些造型大都是通过假发表现出来的造型;侍女的鞋子前端高高翘起,这是为了不踩裙摆,同时也看起来非常的雅致。贰鎏金走龙 唐代计时设备构件

剧中出现了鎏金走龙造型的火闹钟,而西安博物院馆藏的鎏金走龙,高10.8厘米、长18厘米、重260克,出土于大明宫遗址,属于典型的兽身龙形制。

鎏金走龙与唐代的计时设备有关系吗?在唐代,计时的主要方式是日晷、漏刻、火闹钟等。鎏金走龙应该是唐代计时设备的构件之一。

我国是火钟的故乡,这种火钟是由我们平时所熟知的盘香构成,用一些特殊树本磨成粉末,并加入一些香料,合成“面团”,就可以制成盘香了。如在盘香的特定位置再装上几个金属球,盘香下面放一个金属盘,当燃烧到某一特定的部位时,金属球就会落在金属盘里,发出清脆的响声,这就构成了“火闹钟”。叁昆仑奴与胡人 对应黑人俑与胡人俑

剧中所说的昆仑奴,主要生活在东南亚一带,唐代时的昆仑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昆仑山,是东南亚一带区域的称谓,当时的东南亚还是奴隶制。所以从这些地方被贩卖至长安的奴隶被称为“昆仑奴”。如今,西安博物院馆藏有黑人俑。

胡人俑与剧中的粟特人物造型非常相似,从五官到服饰造型,非常形象地展现了当时的胡人形象。在唐代,有很多胡人都在唐朝做武官,因此,很多胡人的舞蹈、服饰、生活方式等多方面文化元素传入了中原,进一步丰富了盛唐文化。在唐长安城的一百多万人口中,当时大约有五六万的胡人。

在西安博物院,就有一件珍贵馆藏文物,通过上面贴金浮雕壁画的方式,讲述了一位粟特商人在26岁时来到大唐长安,娶妻生子、会客宴饮、骑马射猎、担任官员,在中国生活六十多年,度过了丰富多彩、充满传奇和长寿的一生。

另外,剧中还出现了唐代杂技表演,这恰好对应了西安博物院馆藏的戴竿杂技俑。这组展示文物为唐金乡县主墓出土,反映了当时长安百姓丰富的文化生活。唐时杂技表演者以汉人居多,展现了当时人丰富的娱乐生活和谋生方式。这组文物在身份高贵的金乡县主墓出土,充分说明了这种娱乐方式不仅为普通百姓欢迎,而且受当时的达官贵人青睐。肆大唐长安城 至今仍有“烟火气”

长安城的结构可谓布局严谨,结构对称,排列整齐,外城四面各有三个城门,贯通十二座城门的六条大街是全城的交通干道,而纵贯南北的朱雀大街则是一条标准的中轴线,展现了典型的中式对称美学。

唐长安城,是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扩建修缮而成,城区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个部分,其中宫城为君,为皇帝所在;皇城为中央衙门所在;而外郭城则是臣民的居住生活区,坊以道路划分即“里坊制”。城内南北11条大街,东西14条大街,把居民住宅区划分成了整整齐齐的108坊。剧中靖安司所在的光德坊、圣人所在的兴庆宫等,都能在坊图上找到精确的对应位置。

通济坊在唐朝时并不是最繁华的城坊,在《唐两京城坊考》中,关于通济坊的记载只有70多字。但如今,西安城耀眼的夜明珠——大唐不夜城就位于此;紧邻曲江池的曲江坊,曾是当时皇族贵戚的主要游览场所,在曲江池的南岸,还有皇家御苑芙蓉园;今天的慈恩寺寺庙区、慈恩寺遗址公园、师大附中北侧和大悦城北侧,都在晋昌坊范围内。

因摔碗酒火爆的永兴坊真有其名,原地为唐朝魏征府邸旧址。今天的永兴坊向西、东二路以南、东大街以北、皇城东路以东都在范围内,已成为“一站式”陕西美食一条街。

金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乡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