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第一村”的美丽蜕变
本报记者张彦彦
本报通讯员李爱国李琳伟
金乡县鱼山街道崔口村是金乡大蒜产业的发源地。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村两委积极推广大蒜种植,大蒜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单一到多样的发展。如今,崔口村家家住别墅、户户有企业,村民生活幸福红火,成为闻名全国的“大蒜第一村”。
“都是鲜蒜,摆好了,别摔坏了,轻拿轻放,为客户服务好。”金乡大蒜集中上市的季节,崔口村村民、金乡县玉田蒜业负责人霍玉田正在指挥工人装卸大蒜,这段时间也是他一年当中最忙的时候。“从四月二十几日就开始为客户代购鲜蒜,在这段时间里能收一千来吨,挣个两三万块钱。”像霍玉田一样代购大蒜的“老板”,在崔口村几乎家家都有人在干,一年收入十几万元的比比皆是。
谁能想象,这个位于金乡县城西部的村庄当年是个贫困村。“以前俺村里很困难,住的房子多数都是土棚,不下雨还好一点,下了雨根本没法出门。”崔口村村民赵方斌感慨道。
80年代初,为改变落后面貌,村两委商议决定,靠种植经济作物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崔口村原党支部书记韩允其说:“为摘掉‘穷帽子\’,村党支部考察了很多种经济作物,最终选择了大蒜。大蒜属于稳产高产,国外需求量很大,但是种植的很少。”瞅准了大蒜的这些优点,村两委提出“稳定粮食产量,扩种经济作物,发展特色农业”的口号。“当时村里的老百姓都持观望态度,怕没有市场、卖不出去,我们党员干部就带头种,带动了全体村民种植大蒜的热情。
为解决卖蒜难的问题,村两委及时研究对策,主动走出去,开辟大蒜外销新路子。韩允其说:“当时就是南跑北奔,上河南外贸,上深圳外贸,与他们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他们把我们的大蒜间接出口到全世界各个国家。大蒜有了销路,村民种植的积极性自然提高,日子也逐渐红火起来。”
为应对种植规模扩大造成的大蒜市场波动,村两委带领村民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在全县率先做起了大蒜收购、冷藏和加工项目,以村企合一的形式成立了东运集团,通过企业化运转,逐步形成种植——收购——冷藏——加工——出口一体化的发展链条。韩允其介绍:“我们研究建设恒温库,把多的大蒜储存起来,由季节性的销售变为常年的销售,又建了大蒜深加工项目,把它搞成蒜片,打成蒜粒、蒜粉,销到国外去,我们现在集团有68家企业。”
目前,崔口村全部土地都用于发展大蒜产业,村民代表大会一致通过以“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将集体土地作价入股,让村民人人持股,每年全村仅股利分红就近200万元。现在的崔口村,家家住上了小别墅,学龄儿童全部免费入学,60岁以上老人可享受免费养老服务,真正实现了幼有所学、壮有所用,老有所养。村民赵红艳高兴的心情溢于言表:“这楼上楼下200多平方米,住着比城里舒服。”
崔口村只是金乡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按照“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依据资源禀赋,体现区域差异,丰富文化内涵,彰显地方特色”的要求,坚持抓点带面、连线成片,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集中打造了一批美丽乡村精品村、特色村、样板村,培育了一批以山前胡庄村为代表的民俗特色型、以王杰村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型、以暗楼村为代表的生态采摘型、以苏楼村为代表的田园观光型等特色村庄。
同时该县将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融为一体,打造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的乡村产业发展升级版。目前,该县“一区三园十大基地”产业发展布局已经形成,建设了各类特色村48个,其中经济特色村27个,旅游特色村10个,文化特色村6个,生态特色村5个,打造精品乡村旅游线路两条,发展各类特色采摘园100余个。
谈及下步工作,该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信心满满。
金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乡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