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变迁中寻找远去的乡愁 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方晨来东营分享《老实街》创作心得

东营日报 2019-04-23 16:37 大字

记者 张坤 徐金磊 报道

4月13日上午,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方晨《老实街》创作分享会,在东城蓝海御华雅舟书吧举行,本次活动的特邀嘉宾有诗人、批评家邵风华,作家杨袭,独立学者荆鹏。活动开始前,书迷们手捧《老实街》很有秩序地等待王方晨签名留念。现场,身着藏蓝色西服的王方晨朴素而又平易近人,他在为读者签名留念后还加盖印章。曾经在东营工作生活了19年的王方晨,说东营是他的“第二个故乡”,这次来算是故地重游。很多读者对他在东营这段时期的创作非常感兴趣,他说,提及东营总是会想起荒凉、盐碱、气势磅礴,但正是因为这种荒凉,更能创造出有生机的文化,地理环境不应是作家创作的枷锁,创造性是文学的源泉,那是作家应有的向上生长的自由姿态。

王方晨自我调侃:“朋友都说我是老实人写《老实街》。”长篇小说《老实街》以城市现代化为大背景,紧扣传统与现代急剧转化的历史节点,意味隽永地讲述了北方一道老街的倾覆和消亡,悲欢离合的故事蕴含着作家对传统文化现代性与未来性的深思,寄寓了当代道德文化破与立的重大主题,是一套关于变化着的城与人的连环悼亡曲,也是新世纪城市文化书写的一部奇书。有评论将《老实街》和之前获茅盾文学奖的描写上海市井生活的小说《繁花》做比较,称“南有《繁花》,北有《老实街》”。更有评论称《老实街》颇有沈从文、汪曾祺等大家的抒情文化小说意味。

用一条街书写传统文化

在《老实街》创作分享会上,王方晨饱含深情地说:“东营是我的第二故乡,很高兴来东营作2019年《老实街》阅读分享的第一站。”

《老实街》出版后,有读者认为跟王方晨之前的写作风格相比,这部作品风格变化很大,也有评论家说,这是他的转型之作。王方晨说他也在思考:自己有没有转型?在什么地方发生了转型?他坦言:“我以前的作品比较激烈、强悍,批判色彩比较重,《老实街》的风格趋于平稳,增加了人文因素和文化主题。其实这个转型不是从《老实街》开始,之前的《公敌》就已经开始集中思考传统文化的问题。”

时代的变迁摧枯拉朽。一旦某种文化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现实基础,风流云散也就成了一种命定。中国是乡土社会,聚族而居。现在很多村子没了,村里人开始分散,感情、礼仪等渐渐也就淡了。市井社会瓦解,迎接我们的究竟是什么呢?这是个问题。既已倾圯,重建就是必然。

《老实街》好像时光退回到过去,虽然很多老街已经不在了,但是传统文化的根基还是存在的,对于传统文化应保持警惕性,重视传统文化本真的东西,有所选择地保留才是应有的态度。我国历史悠久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但传统的东西也应该有所取舍,贴上现代化的标签,《老实街》在写作方式上,运用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现实主义写法,也是一种现代性的呼唤。只有对传统文化做深刻反思,才能吸取最精华的东西,走向现代,这是每个人的责任。

一个作家应该有自己的姿态

谈起文学创作,王方晨认为,其实所谓本土化和现代性的结合点,不会那么明晰,不会像两根绳结了个扣,一下子就能指出来,他觉得两者之间并非水火不容。本土化不是排斥现代性,而现代性也不是凭空而来,它们皆立足于我们的生活。当下,社会面临从乡土到城市的转型。这个过程对于作家而言,如何梳理和思考自己与城市生活在感情上、文化上、心理上的关系,成为重要的写作根基。

曾在东营生活工作过19年的王方晨说,即便不离开东营,依然能写出有文化积淀的作品来,因为这就是他平时的所思所想。王方晨在创作时钟爱传统文化,他说,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传统文化的根基始终存在,关键在于人们怎样选择。他反问在场的读者两个问题:“有没有思考过想成为什么样的现代人?”“想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他建议每个人都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这对个人的成长很有益。

此外,王方晨建议在场的文学爱好者,要做文学的觉醒者。他曾写过一篇名为《先锋的意义》的文章,“先锋”意味着先于他人的觉醒。他说,作家要丰富自己的写作手段,写作思路不要被二元对立所牵制。作为文学创作者,要突破狭隘的个人意识,在大视野和大格局的引领下,创作出更多提升人们灵魂的作品。

异乡感对作家来说非常可贵

王方晨的小说取材于乡村题材,有读者说,他的小说让人想起了萧红的《呼兰河传》、莫言的《丰乳肥臀》,想起了记录时代变迁的电影人贾樟柯。现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进城,故乡渐渐成了很多人儿时拼命想走出去,长大了后却永远也回不去的地方,乡土文化成了人们的记忆,如何留住乡愁成为很多人心头的困惑。

一个作家可以在留住乡愁方面可以做出怎样的尝试呢?面对读者的提问,王方晨回答,作家对现实的认同感是和创造力成反比的,因此,“异乡感”非常难能可贵,时刻以一个外来人的眼光审视周围的风土人情,对现实总是不断地反思和思索,文学上才会有更多深刻的表达。

还有读者问,文学是一个作家的眼界,那么,女性作家应该如何跳出自己细腻的风格视野,写出更具格局的作品?王方晨回答,正所谓“一沙一世界”,女性视角在他看来并一定是一种狭隘,反而可能是另一种阔大,正是因为这种独特性才造就了每个人特立独行的文学风格,不妨在保留自己风格的基础上再进行思想高度的升华。正所谓“文学造大城”,每个作家的笔触都会为这座“大城”打上独特的烙印,这个城,可以是济南,可以是东营,也可以是我们心中的“文学城堡”。

当读者问及一个作家如何权衡写作上的投入与产出时,王方晨说,怀揣变现为目的的写作心态,肯定写不出好作品,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写出经得起读者和时间检验的优秀作品来。每个人都离不开文学与艺术,文学可以滋养人的心灵,人人都可以写作,审美水平越高,对文学的那种渴望越强烈。“写作虽然要有一定规划,但长年形成的文学自觉也是非常重要的。写什么,不写什么,怎么写,都是水到渠成。”王方晨说。

□作者简介

王方晨,1967年生,山东金乡人。山东省作协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老大》《公敌》《芬芳录》《背后》《水洼》《老实街》、作品集《王树的大叫》《祭奠清水》《北京鸡叫》等,共计800余万字。作品多次入选多种文学选本及文学选刊,并译介为多国文字。

曾获第十六届百花文学奖、《小说选刊》年度大奖、《中国作家》优秀短篇小说奖、年度军旅优秀文学作品奖、齐鲁文学奖、泰山文艺奖等,先后入选全国最新文学作品排行榜、中国小说学会全国短篇小说排行榜。

新闻推荐

全心全意为群众排忧解难 记市卫健委派驻金乡县马庙镇碱场村党组织书记蔡令艺

本报通讯员喻伟“党给群众的承诺需要人来落实,这是村干部要牢记在心的职责。”“农村干部要牢记变与不变,不变的是初心,变的...

金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乡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